新華社武漢12月13日電題:肖明清:穿山越水的探路先鋒
新華社記者樊曦,、王賢
翻開中國水下隧道追光逐亮的輝煌一頁,,有個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鐵建首席專家,、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總工程師肖明清,。
2008年12月28日,是中國工程建設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天,。這一天,,有“萬里長江第一隧”美譽的武漢長江隧道建成通車。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隧穿長江”的百年夢想,,長江過江交通迎來“江上架橋,、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維”時代,。
這一標志性工程的成功,,與肖明清的努力分不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地下隧道,尤其是水下隧道的發(fā)展幾乎是空白,。1998年,,當武漢長江隧道項目籌備工作正式啟動時,許多外國專家認為中國人沒有能力在長江江面下50多米深處,,攻克高水壓,、強透水、超淺埋等水下盾構掘進世界級難題,,一次性穿越2500米的長江江底,。
“那時我心里想外國人可以做的,為什么中國人不可以,?我們的技術差距究竟在哪里,?一定要攻克這些難題!”肖明清回憶說,。水下隧道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各方面的技術難題多,他幾乎沒有休息日,,不停地思考每一個細節(jié)和風險點,,尋求技術突破對策。
當時,,武漢長江隧道是我國地質條件最復雜,、工程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打通隧道,,需要攻克高水壓,、軟硬不均地層、超淺埋,、強透水,、長距離掘進等五大世界級難題。
在擔任武漢長江隧道工程設計總工程師并主持設計與研究工作期間,,肖明清帶領設計團隊通過“引進,、吸收、消化,、創(chuàng)新”的方法,,打了一場漂亮的“創(chuàng)新之戰(zhàn)”:他們首次提出并采用“管片襯砌與非封閉內襯疊合結構”技術;在國內首次提出并采用“大直徑盾構通用楔形環(huán)管片”技術,、“盾構隧道管片接縫雙道密封墊防水”技術,、“盾構隧道段頂部排煙與底部疏散結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