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宵節(jié)后,村里人會結伴成隊,各自在臉上涂著‘社火臉’,,再騎著大馬,,一身花花綠綠的,和別家的隊伍比誰裝扮得更有特色,。誰家要是請我爺爺畫社火臉,,那準贏,!”
提起兒時看爺爺作畫的場景,,邰立平仍一臉憧憬:“一般畫匠給人畫臉,總要很長時間,,所以右胳膊肘下總要墊個別人的肩膀,,我爺爺就懸臂畫,直接提筆在人臉上畫幾下,,一個別具一格的社火臉就出現(xiàn)了,,真是奇了?!?/p>
在邰立平回憶中,,鳳翔木版年畫最盛時期是在20世紀40年代,邰世勤當時把年畫品種做到了上千種,,可惜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都散失了,。往后許多年,邰立平陸續(xù)復刻了400余套,、兩千余張古版,;又在30年時間里制作了三卷《鳳翔木版年畫選》。老人說,,自己經(jīng)歷過鳳翔木版年畫的光輝年代,,不舍得讓這門老手藝在自己手中凋落。
《鳳翔木版年畫選》,。受訪者供圖
一個人,,5年復刻170套版
邰立平的女兒邰高娣,如今從事書畫研究工作,。據(jù)她介紹,,鳳翔木版年畫的線條盡管粗獷豪放,但工藝細節(jié)卻特別考究,,哪怕是用于雕刻的梨木,,在使用前都得放在通風處陰干三年,使其自然風干定型,,再根據(jù)需要重新拼接,、粘合、刨平、打磨,,“匠人要等三年時間才有機會雕刻這塊木頭,。”
版畫的各類雕刀,、刻刀,,過去都是鳳翔畫師自己制作或加工的。邰立平幾十年來一直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手作模式,,他覺著這樣用起來才更加得心應手,,“手工刀尖可以自己主觀調整粗細,機器刀是標準化的,,少了變化,。”
鳳翔年畫的制作過程主要分為起稿,、貼版,、刻線版、分色版,、印刷等步驟,。用墨線定好畫樣后,將其用糨糊反貼在修得平平整整的梨木板上,,等糨糊干后,,再用濕毛巾將背面浸濕,用手一點點摳掉紙屑,,畫樣便顯現(xiàn)在木板上,。然后,還要再經(jīng)過“站版”,、“浸版”,、“刻版”、“修版”,、“洗版”等環(huán)節(jié),,一塊年畫墨線版才算完成。
南小里村,,邰偉偉家的一間屋子開辟成了工作間,。受訪者供圖
但僅有墨線版是不夠的,墨線版只能用來印刷黑白線條的年畫,,但要把鳳翔年畫中經(jīng)常用到的水紅,、黃、大紅,、綠和金黃等多種顏色印到畫上,,則必須根據(jù)墨線版印出的畫完成“號色”環(huán)節(jié),,一塊版印一種顏色,也就是“套色版”,。因此,,一幅顏色鮮艷的年畫通常需要五六塊版,在印刷的時候也需要印五六遍,。
以前的普通匠人,,一生一般刻60余個套版就夠用了。但在1977年到1982年的五年時間里,,邰立平自己一人就還原了170個套版,,“那時候年輕,每天睡覺時間不超過四個小時,,沒黑沒夜地刻,,到后來臉和手都腫了,?!比缃竦嫩⒘⑵剑~上皺紋如刻,,“當年確實得拼,,總怕時間不夠用,太想讓記憶中前輩們的創(chuàng)作,,以最好的水平留下來了,。”
年畫上的一條線,,就是木版上的一刀痕,,刻印要一板一眼,活兒法要懂得變通,。幾百年版畫傳承,,到上一代沒有中斷,邰立平說這跟他父親邰怡懂得變通有很大關系,。
上世紀60年代末,,“門神”被改稱為“門芯子”,老版年畫不許做了,,邰怡就在過去牡丹花,、蘭花等花卉圖案上,配上當時的進步標語,,如“捷報頻傳”,、“迎來春風”等,那個年代,,邰怡也成為整個鳳翔縣唯一敢做年畫的人,。邰立平回憶,父親的書法、染色水平都很高,,“那會兒過年,,全家五個孩子晚上在家跟著父親做年畫,白天一早就去城里賣,,很快就賣完了,。那時候的城里人離鄉(xiāng)土不遠,過年了,,誰不想貼年畫呢,?”
鳳翔木版年畫四時報喜。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