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絲·斯皮泰展示她隨身攜帶的豆包。圖/央視截圖
北京冬奧會賽事正酣,,北京冬奧村餐廳里的“中國味道”屢屢在社交媒體刷屏,。不少運動員在個人社交媒體上,,上傳北京冬奧美食的Vlog視頻,。
荷蘭速滑選手尤塔·萊爾丹,,尤愛麻辣燙;美國單板滑雪坡面障礙技巧選手朱莉婭·馬里諾,,最愛中國餃子,;馬耳他單板滑雪U型場地技巧選手珍妮絲·斯皮泰里,在比賽間隙,,從口袋里掏出來半個豆包咬了一口,被鏡頭捕捉下來,;美國單板滑雪運動員特莎·莫德,,則化身成“吃播”博主,試了咕嚕肉,、餃子,、麻婆豆腐和擔(dān)擔(dān)面……
而“冬奧村高峰時一天吃掉100多公斤餃子,午餐消耗80多只烤鴨”的新聞,,為冬奧會再添一把火,。無論是運動員的鏡頭,還是食品消耗量,,都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冬奧美食,,真挺香!
不少外國人對中餐并不陌生,。有不少改良過的中餐菜品,,在國外都非常受歡迎,如左宗棠雞,,但是說到真正的地道的中餐,那還是看本土中國菜,。
▲1月11日,,就餐人員在媒體餐廳等候智能送餐設(shè)備上菜,。圖/新華社
像豆包和麻辣燙此類的小吃,很少出現(xiàn)在國外街頭,,但卻是經(jīng)常在國內(nèi)大街小巷,、大學(xué)餐廳里出現(xiàn)的、受歡迎的小吃,。而如此“接地氣”的小吃,,此次,出現(xiàn)在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上,,也能看得出北京冬奧會負責(zé)餐飲的工作人員的創(chuàng)意和用心。
中國烹飪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技術(shù)精湛、品類豐富,,燒,、煮、燴,、蒸,、烘、烤等烹飪方式應(yīng)有盡有,,酸,、甜、苦,、辣,、咸、淡,、香、鮮等口味無所不包,。加上我國地域遼闊,,取材廣泛,流派眾多,、菜系多元,,具有鮮明的地方風(fēng)味特色,各美其美,、博大精深,。
不經(jīng)意間,,美食這次儼然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在美食中認識一個更多元的北京冬奧會與中國,是一種年輕又讓人愉悅的方式,。
根據(jù)北京冬奧組委發(fā)布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運動員菜單來看,,冬奧會餐廳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特色菜品共計678道,,中餐比例大概是三成,菜品數(shù)量在200道左右,。對于運動員來說,,北京冬奧會餐廳菜品種類如此之多,簡直就像美食大會,。
而對于大部分國外運動員來說,,是第一次嘗到如此豐富而又地道的中國菜,也難怪不少運動員都愿意拍視頻,,記錄和分享他們吃過的中國美食,。
美食不會說話,但它們傳遞出來的友好和熱情,,如此坦然如此真誠,。
按照我國的傳統(tǒng)習(xí)俗,美食也是待客之道的一種反映,。在北京冬奧會的餐廳里,,為運動員們提供豐富的菜品,也是北京冬奧會熱情好客的一種體現(xiàn),。從各個運動員對美食的夸贊來看,他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北京冬奧會的熱情,。
看來,,除了體育精神,冬奧美食同樣不可辜負,。
有趣的是,北京冬奧會的餐廳里,,不僅只有美食,,還有與美食搭配的機器人。
不少運動員,,都在其社交媒體上曬出了在北京冬奧會餐廳見到的“機器人服務(wù)隊”,,如機器人點餐流程、機器人做漢堡,、調(diào)雞尾酒,、機器人是怎么傳菜的……“美食+科技”這也是冬奧會餐廳里,,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
北京冬奧會不僅是競技體育的舞臺,也是文化交流的舞臺,,而“美食”正是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載體,。國外的運動員,,能在參加比賽之余,嘗到“地道中國菜”,,也不乏奧運賽場之外的驚喜,。
我們也期待,,所有的運動員們在北京冬奧會中,,不僅賽得開心,也要“吃嘛嘛香”,!
特約撰稿人|李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