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題:記者手記:一場別開生面的發(fā)布會
新華社記者于文靜
近日,,農業(yè)農村部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發(fā)布會,,介紹今年“三夏”生產形勢有關情況,。與往常不同的是,,發(fā)布臺中間坐的是一位衣著樸素的種糧農民,和一名常下基層的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坐在他們兩旁共同參加發(fā)布會的是農業(yè)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人,。
今年的夏糧增產來之不易。從發(fā)布會上的這個細節(jié),,可以看出對辛勤耕耘的致敬,,對科技護航麥田的肯定。
糧食要豐收,,終究要靠農民辛勤耕種,,要靠科技人員把論文真正寫在大地上。農民掌握先進農業(yè)技術,,才能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發(fā)布會上,種糧大戶、科技人員的故事讓人動容,。
來自河北邢臺市任澤區(qū)種糧大戶趙孟輝,,說起了種這季小麥“過山車”一樣的心情:800多畝糧田,去年正要播種的時候遭遇嚴重秋汛,,眼看小麥播不下去,。就在他憂心忡忡打算放棄時,區(qū)農技員專門找到他并給出了一系列關鍵指導,。11月中旬,,終于完成了播種。
“我這小麥‘立冬’才播種,,當時預測是寒冬,,麥苗出來會不會凍死?”地種下了,,他依然擔心,。關鍵時候,農技人員再次給出技術方案,,從春到夏一路護航,,讓他越來越放心。如今夏糧歸倉,,每畝產量約1180斤,,優(yōu)質麥價格好,每畝500多元的凈收入讓趙孟輝很開心,。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趙廣才也講述了自己的經(jīng)歷:“我搞了40多年小麥研究,,去年冬前的小麥苗情復雜是沒見過的,最后有驚無險,、豐收到手,,關鍵是科學抗災應對晚播、讓農民知道怎么種,;科學田管精準指導,、讓農民知道怎么促?!?/p>
從去冬到今春,,許多像趙廣才這樣的科技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奔忙在田間地頭,對種麥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因為這季夏糧小麥生產面臨的形勢太特殊了:3.3億多畝冬小麥,,其中1.1億畝晚播半個月以上。冬前出苗長勢弱,,有940萬畝的“一根針”,,還有148萬畝沒有出苗的“土里捂”,。往年“霜降”前冬小麥已基本播完,去年“立冬”了還在種,,河北,、陜西、山西等地抓住封凍前的最后窗口期,,能播一畝是一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