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從青藏高原到渤海灣,,大河湯湯,,蜿蜒5464公里,,歷經4000多米海拔落差,孕育5000年中華文明,。
從水患頻繁到歲歲安瀾,,日月輪轉,黃河文化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治黃事業(yè)在探索中優(yōu)化,,流域發(fā)展在轉型中提質。
大河奔涌,,積聚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奏響新時代的澎湃樂章。
點擊收聽第三集:大河之“治”↓
黃河寧,,天下平,。
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嚴重的河流之一。它在塑造形成沃野千里的華北大平原的同時,,也曾“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這是被譽為“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磧口古鎮(zhèn)風光(5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曹陽攝
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時期“瓠子堵口”到清康熙帝時期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但受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制度制約,,加之“以水代兵”等人為破壞,黃河“屢治屢決”的局面始終沒有根本改觀,。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開創(chuàng)了治黃事業(yè)新篇章。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工會原常務副主席陳維達說:“人民治黃以后,我們在防洪抗洪搶險,,在水利水電開發(fā),,在水土保持國土整治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證了黃河兩岸人民的安居樂業(yè),,保證了黃河兩岸的欣欣向榮,。”
這是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拍攝的黃河風陵渡段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