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前兩個月,,A股解禁規(guī)模之所以大幅增加,,既與2015年上半年牛市中的大量定增到期有關,也有2014年初IPO重啟后大量首發(fā)限售股到期解禁的因素
▲ 過去幾年市場表現和解禁規(guī)模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性,。從邏輯上而言,,在市場資金面較弱的環(huán)境中,,解禁會造成一定的預期沖擊。相比解禁,,大小非到期減持對市場的沖擊更大,,因此投資者需要防范風險
進入2017年,股市解禁潮洶涌而至,。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月A股市場解禁市值約2440億元,2月解禁市值約2831.8億元,,同比均大幅增加,。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解禁減持是市場不變的話題,,而今年又將是一番何等的風景,?
定增到期+新股解禁
據本報記者統計,今年A股市場解禁呈現“三高”特征:一是定增解禁占比高,;二是中小板和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公司解禁占比高,。在1月至2月份解禁股中,中小創(chuàng)公司占比達47%,,高于2016年的32%,;三是解禁股本占總股本比例高。今年前兩個月,,解禁股本占解禁公司總股本比重為37%,,高于2016年的23%。
光大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趙揚認為,,與以往相比,,今年前兩個月解禁壓力加大的最主要原因是定增到期規(guī)模加大。相關統計顯示,,今年前兩個月,,A股解禁金額合計近5300億元,其中源于定增到期解禁的金額近3000億元,,占比高達57%,。這些解禁的定增股份,大都來自于2016年初的一年期定增項目,。
興業(yè)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認為,,從結構上來看,1月份解禁的主要來源是定向增發(fā)的限售股,,其中又以1年期定增解禁為主,。這主要是由于在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推動下,大量企業(yè)發(fā)布預案進行定增,,但下半年的股市異常波動后,,再融資審批停滯,直到2015年11月至12月間才逐漸恢復,,從而導致企業(yè)的定增上市日也集中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1月之間,。
“2月份解禁的主要來源是首發(fā)限售股。首發(fā)限售大量增長的原因有兩個:首先,,2014年1月至2月是IPO第8次長期暫停后的重啟,,大量企業(yè)在這段時間內上市;其次,,今年春節(jié)期間橫跨1月,、2月,導致2月3日成為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因此在2014年1月27日至31日間上市的全部企業(yè),,其限售股解禁日也被順延到了2月3日,。”王德倫說,。
不少業(yè)內人士認為,,由于新股解禁和1年期定增大量到期,與去年相比,,2017年全年解禁壓力相對較大,。分月度來看,除5月,、6月,、11月的解禁市值略小于2016年同期規(guī)模外,其余9個月份全部超過2016年同期解禁水平,。其中,,今年1月、2月,、9月,、12月是全年的4個解禁小高峰。
大非VS小非
在A股市場,,一直存在大非,、小非的區(qū)分。所謂大非,,是指持有較大數量的限售股票的股東,,小非則指持非流通股比例低于5%的股東。
大非VS小非,,哪個更被市場關注,?業(yè)內人士表示,從2016年限售股解禁后的實際減持情況來看,,小非是最主要的減持主體,,所以市場對小非減持更為敏感。
“主要原因是小非的減持動力要明顯強于大非,。畢竟大多數小非屬于財務投資者范疇,;次要原因是小非減持更加便利。根據當前有關規(guī)定,,大非直接減持時,需提前15個交易日公告減持計劃,,說明計劃減持的股份數,、時間周期。而小非減持則往往不需要披露?!壁w揚說,。
華融證券市場研究部策略研究員崔喜君認為,理論上大非和小非減持動機大致相同,,可分為投機性獲利動機和流動性需求動機,。首先,投機性動機和市場環(huán)境,、被減持股票自身估值,、公司經營水平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當資本市場存在較大泡沫,、被減持股票估值明顯高估,、公司經營水平下降時,投機性減持行為就會明顯增加,,反之則減少,;其次,流動性需求動機是指如果大小非出現流動性困難,,將很可能變現股份以償債,。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的大小非減持是基于投機性動機,,因此市場將減持行為視為大小非對公司發(fā)展缺乏信心或者認為公司估值存在高估,。
“一般情況下,小非減持力度強于大非,,究其原因在于兩者目標的差異,。大非作為產業(yè)投資人,更為看重公司的長遠發(fā)展和控制權,,持有周期較長,,限售股解禁后通常不會大比例減持;相比之下,,小非則是財務投資人,,更注重股權投資盈利,基本上不打算長期持有,,往往在高位時大幅減持兌現收益,。”崔喜君說,。
在王德倫看來,,出于對公司控股權、為后續(xù)融資提供有利股價等因素的考慮,,大股東在限售期滿之時往往不會進行大量減持,。而小非作為短期投資者,,對投資收益和流動性風險的關注更高,在限售期滿時往往會選擇將收益套現,。此外,,小非更容易將持股比例降至披露標準以下,從而達到減少減持行為披露的目的,,使得普通投資者難以把握其拋售力度,。因此大家對小非的減值更加關注。
個股風險防范不可少
業(yè)內人士表示,,相比于A股市的大幅擴容,,今年前兩個月的解禁潮并不會給市場帶來系統性壓力,但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個股潛在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對于當前二級市場整體而言,解禁并不是市場的核心邏輯,。盡管2017年全年解禁壓力較大,,尤其是4個月解禁小高峰或許會對市場形成一定沖擊,但在防范金融風險的主基調下,,引發(fā)系統性風險的概率較小,,投資者應精選個股,去偽存真,,重點把握結構性機會,。
趙揚表示,過去幾年市場表現和解禁規(guī)模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性,。只是從邏輯上而言,在市場資金面較弱的環(huán)境中,,解禁會造成一定的預期沖擊,。“相比解禁,,大小非到期減持對市場的沖擊更大,,因此投資者需要防范個股風險?!彼J為,,如果說,“倒掛”的價格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減持沖動的話,,那么浮盈較大同時小非解禁占比較高的個股,,則是投資者需要格外注意之處。
“2014年重啟IPO以來,,新發(fā)行的個股持續(xù)出現連續(xù)漲停的現象,,即使經過了3年的限售期,,其股價相對發(fā)行價的漲跌幅仍然十分可觀,。因此這些限售股解禁后可能會有較大的減持壓力,。”王德倫說,。
“具體到解禁個股,,需要仔細甄別風險與機會。如果上市公司業(yè)績下滑或價值明顯高估,,限售股解禁后遭到大股東套現減持的可能較大,。具有明顯浮盈的定增個股在解禁后參與機構減持的動力較大。上述兩種情況都會對股價形成負面沖擊,,需要投資者密切關注,。”崔喜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