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記者陳聰)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是長期存在的頑疾,,讓老百姓深惡痛絕。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畢井泉日前指出,,整治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要把“四個最嚴”的要求落到實處,切實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畢井泉在日前舉行的全國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說,,不能讓虛假的有機認證貽誤中國有機農業(yè),。有機食品必須名實相符,產自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得檢出農藥,、獸藥。綠色食品必須按照生產規(guī)程要求,,按規(guī)定限量使用限定的化肥,、農藥、獸藥,,或者不使用化學物質,。
畢井泉強調,無公害食品中,,允許使用的農藥,、獸藥殘留不得超標,,重金屬不得超標。所有工業(yè)化生產的食品標簽說明書必須清晰準確,,如實標示,,不得有任何虛假標示。保健食品所標功能聲稱,,應當有科學依據(jù),。所有食品、保健食品的廣告,、宣傳冊,、音頻視頻、會議講座的內容,,都不得偏離標簽,、說明書標示的內容,嚴禁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今年7月初,國務院食安辦等九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通知,,部署在全國開展為期一年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畢井泉就此指出,,各地在專項整治中,,對有證據(jù)證明以非藥品冒充藥品的方式生產、銷售假藥,,涉嫌犯罪的,,要及時移交公安機關依法處理;對尚未構成犯罪的,,按照食品安全法,、藥品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查處。
畢井泉強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守土有責、失責必問,。發(fā)生違法犯罪案件,,特別是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案件,既要查辦案件,,嚴懲違法犯罪分子,;又要調查案件發(fā)生的原因,包括主管部門的管理責任、監(jiān)督部門的監(jiān)督責任以及地方政府和上級機關領導責任落實情況,,舉一反三,,堵塞漏洞,完善管理和監(jiān)督措施,,切實防范系統(tǒng)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