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diào)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李建斌
冬天的塞外高原,,寒氣逼人。臨近山西右玉縣城,,卻有另一番景象:藍天白云下,,縣城南端的南山森林公園內(nèi),數(shù)十萬畝松柏林鋪開,,綠色一望無際,。站在園內(nèi)制高點“豐碑”雕塑前放眼望去,縣城和周邊的村莊掩映叢中,。
右玉地處晉蒙交界,、毛烏素沙漠邊緣,是一個只有10多萬人的小縣,。近70年來,,右玉縣歷任縣委書記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堅持不懈植樹造林,,讓這個曾經(jīng)風沙成患的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天晴也,,看紅艷艷一輪朝日,,綠油油一片林海?!薄柏S碑”雕塑底座上刻著《右玉綠化賦》中的這句話,,是右玉縣近70年植樹造林成效的最佳概括。
人要生存樹就要扎根
在右玉精神展覽館內(nèi),,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問計于民的油畫陳列在顯著位置,。1949年初夏,調(diào)研路上的張榮懷看到一片莊稼長勢喜人,就問在地里勞作的老鄉(xiāng),。老鄉(xiāng)說:“大道理我不懂,,我就知道種了樹,才能擋住沙子,,擋住沙子才能打下糧食,。”
“人要在這里生存,,樹就要在這里扎根,。”老鄉(xiāng)的話啟發(fā)了張榮懷,,他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想要家家富每人10棵樹”的目標,,拉開了右玉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大幕。
北出右玉縣城,,20分鐘就到了右衛(wèi)古城,。這座昔日的縣城,因躲避風沙已降為右衛(wèi)鎮(zhèn),。古城西北面曾是一處長20公里,、寬4公里的流動沙丘,叫黃沙洼,。站在北城墻上遠眺,,黃沙洼高低不一的沙丘上,一株株歷經(jīng)風沙侵蝕的“小老楊”迎風而立,。這段城墻原高3丈6尺,,因被風沙掩埋,城墻又低又矮,,之所以沒把城墻清理出來,,是想讓現(xiàn)在參觀的人感受到黃沙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