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植物當主角的盛會中,,天作之合是中國園林人的追求,,北京世園會為此做了大量生態(tài)保留。胡潔介紹:“長城腳下的世園會要有中國北方的鮮明特色,,所以園區(qū)范圍內保留了大量濕地,、林地、喬木等,,現(xiàn)狀村落的肌理基本保持不動,。”
“核心景觀區(qū)內共有近10萬株喬木,,其中約5萬株喬木是原生態(tài)的舊根老樹,。”北京園林古建設計院的世園會園林設計師李威說,,為了留下這約5萬株“土著”喬木,,很多的工程、道路規(guī)劃都做了調整,,目的就是讓這萬花之園與周邊山川自然融合,。
這是4月19日無人機拍攝的北京世園會園區(qū)北京園。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這項工作不僅考驗“腦力”,,更考驗“腳力”,。李威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你看,每天步數排名前列的都是世園會的園藝師們,,這第一名5萬多步,,像我這3萬多步的都排不上名次?!?/p>
三載尋花花千樹,,中國工匠用智慧汗水打造了媯水河畔的天作之合,;一枝一葉總關情,萬花之園以姹紫嫣紅靜候著地球村里的賓朋貴客,。
閱盡人間春色環(huán)球同此涼熱
2012年,,舉世矚目的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恰是這年,,國務院批準北京市代表中國政府申辦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看似巧合,,實為必然。這是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在京華大地生動實踐的啟航,。
這是4月19日無人機拍攝的北京世園會園區(qū)中國館夜景,。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7年時光之旅,北京之北的世園會園區(qū)從一片山脊貧地變成了山水頌歌的萬花之園,。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大別山區(qū)的銀縷梅,可以觀賞秦嶺山麓的迎客松,,可以見到雪域高原的綠絨蒿……在這里,,有遠山疊水的日本園藝,有阿塞拜疆人鐘愛的石榴樹,,有西班牙特內里費島上獨有的野藍薊……
7年時光荏苒,,北京世園會已經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典范和樣板標桿。7年光陰流轉,,綠色發(fā)展理念從萌芽漸漸綻放在人們的內心,。
這是4月19日無人機拍攝的北京世園會園區(qū)生活體驗館。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