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慶慶典背后那些事兒·之一)從假發(fā)到衛(wèi)星——揭秘國慶氣象保障的背后故事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 題:從假發(fā)到衛(wèi)星——揭秘國慶氣象保障的背后故事
新華社記者倪元錦
國慶假期過半,社交網(wǎng)絡上持續(xù)充盈并傳遞著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顒拥木烙跋?、精彩瞬間,,其背后氣象保障功不可沒。
當空中梯隊劃過天空,,低空風切變,、云量云高直接關乎航行安全與觀禮效果;10萬多群眾參加游行,、3萬多人觀禮,,需要依據(jù)體感溫度對高溫暴曬進行預報;煙花以完美姿態(tài)綻放夜空,,風力,、風向預報至關重要……科學考量氣象因素,趨利避害呈現(xiàn)精彩,,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的科技成果在此獲得呈現(xiàn),。
暴曬:破解體感溫度的神器
9月下旬的北京南郊觀象臺。柏油路,、假發(fā),、塑料椅、溫度傳感器,,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物品為何被組合在了一起,?原來,是預報員在研究暴露在陽光下的物體表面實際溫度與氣溫的差別,。
隨著天氣形勢漸漸明朗,,慶祝活動當日出現(xiàn)降水的可能性已在9月25日被排除,,但高溫直曬成為慶?;顒用媾R的新問題。
北京市氣象局局長姚學祥要求預報員在太陽底下體會被“烤”的感覺,,親歷氣溫與體感溫度的差異,、相對溫度的影響,發(fā)布出專業(yè)且具人性化的預報,。
“考慮到觀禮群眾中的年邁老人,、年幼孩童,對高溫直曬的預報,,需要精細精準,,貼近體感溫度?!北本┦袣庀筇綔y中心(北京市觀象臺)地面與高空觀測科科長于永濤說,。
9月下旬,于永濤和同事從6時起,對百葉箱氣溫,、室外暴曬下塑料椅的椅面溫度,、假發(fā)溫度、柏油馬路溫度等,,進行5分鐘頻次的對比觀測試驗,,數(shù)據(jù)自動傳輸給氣象服務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