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郭永懷在青?;匕l(fā)現(xiàn)一個重要數(shù)據,便要搭乘夜班飛機趕回北京研究,。不料飛機在北京墜毀,。后來人們吃驚地發(fā)現(xiàn),,在飛機殘骸中郭永懷同警衛(wèi)員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中間,,緊緊夾著裝有絕密文件的公文包,,完好無損。
郭永懷犧牲后,,他的妻子李佩堅持要求將郭永懷的存款5600元作為黨費上交,。這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妻子在信中寫道:“黨的事業(yè)就是我們以及子孫萬代的前途和生命,我這樣做,,或能稍為彌補他沒有機會完成他對黨的事業(yè)盡到最大努力的遺憾,。”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鄧稼先(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1986年,同樣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鄧稼先已身患癌癥,。在彌留之際,,他仍囑咐要在尖端武器研發(fā)方面努力,“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82年1月15日,,黃大年在給同學的畢業(yè)贈言中寫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2017年新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躺在病床上,,與病魔進行最后的搏斗,可他仍在關心“十三五”時期航空探測關鍵技術裝備研制的項目進展,,當?shù)弥涃M有限,,他馬上囑咐助手于平“沒事,就把項目里我們自己課題的經費先砍一點……”
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接力棒,,正隨著澎湃的浪潮,,傳到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手上……
這幾年,在中國合肥科學島上,,流傳著8位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博士后集體回國科研創(chuàng)業(yè)的佳話,。他們希望利用強磁場大科學裝置做出一流的學術成果,培養(yǎng)出更多好學生,。
“我們從哈佛大學回來,,做中國人的藥物敏感性與基因組關聯(lián)性圖譜,通過與創(chuàng)新靶向藥物研發(fā)相結合,,有可能把癌癥變成通過吃藥控制病情的慢性病,,有望解決中國人醫(yī)療中的實際問題?!保肝粴w國的哈佛博士后中的劉青松說,。
今天,,千千萬萬的中國知識分子正與科學島8位哈佛博士后有著同樣的選擇。他們,,正如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穿越萬水千山歸來,,為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出不可遏制的磅礴力量。
郭永懷,、鄧稼先……生命雖然短暫,,精神卻可以不朽。中國航空與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背后,,正是一位位先輩化作蒼穹中的明星照亮前路,。
袁隆平、鐘南山……走過崢嶸歲月,,永葆蓬勃朝氣,。他們的身影仍然出現(xiàn)在田間地頭、一線診室,,他們的大愛仍然播灑在這片土地上,。
黃大年、鐘揚……斯人已逝,,追思猶存,。從他們的家人、學生,,到千千萬萬素不相識的奮斗者們,他們以“致敬”追憶著逝者的故事,,更以“奮斗”繼續(xù)著他們腳下的路,。
“奮斗者”,是當代知識分子共同的名字,。(新華社記者陳聰,、白國龍、林暉,、白瀛,、吳振東參與記者:周勉、李繼偉,、劉大江,、張建)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鄧稼先和夫人許鹿希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