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團的模范班長李位在全團組織的175名突擊手開荒競賽中,,揮舞著一把4斤半重的大板镢,,每分鐘落地48次,創(chuàng)造了日開荒三畝六分七的最高紀錄;359旅的排長郝樹才揮舞寬1尺,、重9斤的特制老镢頭,,以一天開荒四畝二分三的成績被毛澤東親切地稱為“氣死?!钡膭趧佑⑿?。
一件件飽經滄桑的歷史實物、一張張熱火朝天的開荒圖片,,換來一串串令后人難以想象的數(shù)字:
1941年,,南泥灣開荒1.12萬畝,產糧1200石,。1942年,,開荒2.68萬畝,產糧3050石,。1943年,,開荒10萬多畝,,產糧12000石,。1944年底,南泥灣種植面積已達26萬多畝,,并于當年向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繳納公糧10000石,,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首次軍隊向政府繳納公糧的先例。
“面對困境,,359旅的戰(zhàn)士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嘹亮的歌聲喚醒沉睡百年的土地,,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萬畝良田,。”延安市南泥灣開發(fā)區(qū)管委會發(fā)展規(guī)劃部部長牛建華說。
曾經的南泥灣以開荒論成敗,,用一把镢頭刨出個“陜北好江南”,,把廣袤的沼澤地改造成種植面積一度達7000多畝的水稻田。然而此后70余年間,,由于水源,、生態(tài)等原因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其中成千畝水田改為旱田,,甚至淪為荒地,。
“山上開荒砍光了樹,一下雨,,山下的稻田就成了黃泥灘,。”侯秀珍這樣形容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南泥灣水土流失的嚴峻情勢,。
1999年,,延安地區(qū)開始大規(guī)模實施退耕還林,侯秀珍二話不說,,就扛著公公劉寶宰開荒時的老镢頭上了山,,在當?shù)厝_莊栽了3年樹。
1999年,,南泥灣完成退耕還林8421畝,,2000年4627畝,2003年24000畝……至今,,南泥灣鎮(zhèn)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44833畝,。
從父輩開荒到兒媳種樹,同一把镢頭下,,南泥灣變綠了,,水土流失不見了,稻田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