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按照外交安排,這本該是一場“工作午宴”,,但李克強總理這里只有“午餐工作”。
當?shù)貢r間6月2日,,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布魯塞爾舉行,,從上午一直談到中午。后面還有全球媒體翹首等待的共見記者會,,所以李克強和圖斯克,、容克以及陪同人員的午餐只是兩個菜一道甜品。
“請您先用餐,,我們再接著談,。”圖斯克說,。
“沒關系,,咱們邊吃邊談?!崩羁藦娬f,。
于是,三位領導人一邊進餐一邊繼續(xù)商談,。
這只是李克強此次歐洲“旋風訪問”的一個縮影,。在柏林停留不到25小時,大大小小12場活動;在布魯塞爾,,24小時居然足足安排了中歐,、中比間19場會談和活動。
從會議室到論壇,再到工商峰會現(xiàn)場,,包括大部分的午餐和晚餐時間,,都被李克強用來與對方領導人溝通和談判。
中新社劉震攝
抵達柏林當晚,,默克爾舉行私人宴會款待李克強,。可千萬別以為這只是“輕松”的差事,,兩位總理把此前年度會晤中一些意猶未盡的話題接著帶到了晚宴上,,原定一小時,結果進行了兩個多小時,。也正是在這場私人晚宴上,,李克強最終說服默克爾在次日上午共見記者時公開表態(tài),德國支持歐盟履行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義務,。
新華社張鐸攝
(二)
小范圍會談,,大范圍會談,直面記者提問,,公開發(fā)表演講;不同場合,,不同對象,不同主題,,不同話語風格——李克強在頻繁的“轉場”中,,大腦隨時需要“轉頻”。
一位隨行工作人員感慨:“每次‘轉場’,,總理的轉頻都可以說是‘無縫銜接’,。他又總是不喜歡用講稿,真是難以想象!”
一個典型場景是:李克強和默克爾甫一進入中德創(chuàng)新論壇會場,,剛剛落座,,主持人直接就說“下面有請李克強總理閣下發(fā)表演講”。此前,,兩位總理剛剛在德國總理府進行完小范圍會談并共同會見記者,,李克強談笑間回答了德國媒體頗為尖銳的提問。隨即他們趕回李克強下榻飯店,,出席這場“共塑創(chuàng)新”中德論壇,。演講完后,李克強和默克爾又馬不停蹄趕回總理府,,與中德企業(yè)家座談,。在那里,他們還要對每位企業(yè)家的發(fā)言進行現(xiàn)場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