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莊電一
“紅寺堡是我的聯(lián)系點,,那里是精準扶貧的典型!”在記者動身去紅寺堡采訪之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永清熱心地向記者介紹了紅寺堡的有關情況。
精準扶貧是中央對扶貧工作的基本要求,。到了紅寺堡,,記者對那里的精準扶貧有了深刻的感受。
吳忠紅寺堡,,這個在二三十年前還不為人知的地方,,現(xiàn)在不僅在寧夏,而且在全國都是大名鼎鼎,,因為那里有全國最大的移民開發(fā)區(qū),,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那里擺脫了貧困,建起了幸福的家園,,實現(xiàn)了祖祖輩輩都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
紅寺堡,曾因干旱少雨,、環(huán)境惡劣而被長期遺棄,,也曾因荒無人煙、人跡罕至而變成部隊靶場,。如今,,那里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民安居樂業(yè)的樂園,。
都說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寧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要說哪里變化最大,,恐怕都比不上紅寺堡:20多年前,紅寺堡還荒無人煙,,也沒有一條像樣的路,,連一只飛鳥都看不到。因為沒樹,拉過去的牲口都沒處拴,。
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下,,寧夏在這塊荒原上實施了“1236工程”,。1996年,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奠基,。此后,,黃河水便被一級一級地“揚”上去,最終“揚”到了高于黃河水面300米的紅寺堡高地,。
黨中央,、國務院引來的甘泉,滋潤著這片原來寸草難生的荒原,,也滋潤著貧困群眾的心田,,喚起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1998年,,來自寧夏南部山區(qū)8個貧困縣最為貧困的數(shù)萬名群眾最先來到這里,,白手起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陸續(xù)建起了8個移民新村,,也樹起了擺脫貧困的信念。此后,,來自“全國貧困之冠”的移民,,一批批到這里重建家園,在荒灘上開發(fā)出了70多萬畝耕地,,人口也很快達到20萬,,擁有2個鎮(zhèn)、3個鄉(xiāng),、65個建制村和1個街道,、5個社區(qū)。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紅寺堡正式成為吳忠市的市轄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