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人一生的履歷,,就是“塞—罕—壩”三個字。
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片綠洲,,是皇家獵苑。后來,,開墾伐木,,逐漸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荒漠,黃沙蕩蕩,,看不到盡頭,。
55年,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堅守——
塞罕壩,,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從荒漠變綠洲。
他們——塞罕壩人,,用激情和生命,,澆筑了京城綠色屏障……
——題記
前世:皇家的后花園
新華網(wǎng)北京8月4日電(郭香玉)塞罕壩,蒙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曾是皇家的后花園。
遼金時期,,塞罕壩是綠洲一片,,號稱“千里松林”。森林茂密,,鳥獸繁多,。水草肥美,花香怡人,,呈一片祥和之氣,。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并在此設(shè)立“木蘭圍場”,,作為哨鹿狩獵之地,。箭鏃所指,威儀四海,。
原始森林氣候涼爽,,清幽雅靜、情致醉人,,是閑游,、靜修之所。于是,,自然也成了清帝避暑的風(fēng)水寶地,。據(jù)歷史記載,自康熙二十年到嘉慶二十五年的139年間,,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共舉行木蘭秋狝105次。后來,,在烏蘭布通之戰(zhàn)勝利結(jié)束后,,康熙曾登臨亮兵臺,檢閱得勝凱旋的清軍將士,。
塞罕壩建場前的荒原
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nèi)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森林植被被破壞,,后來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當(dāng)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勝境不復(fù)存在,。
塞罕壩地處內(nèi)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而渾善達克沙地與北京的直線距離只有180公里,。渾善達克沙地的海拔高度1400米左右,,北京的海拔43.71米,緊鄰的渾善達克,、巴丹吉林等沙地沙漠繼續(xù)南侵,,像兩頭餓獅,直犯京城,。
“如果這個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那就是站在屋頂上向院里揚沙?!弊骷依畲豪自@樣描述過,。
國家氣象資料表明:上世紀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shù)56.2天,。塞罕壩此時已是"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草木不見,,黃沙彌漫,,風(fēng)起沙涌,肆虐地撲向一百多公里外的北京城,。
建國初期,,塞罕壩一帶已經(jīng)徹底荒漠化。這片昔日有“千里松林”之稱的美麗高嶺,,已蕩然無存,,著實成了看不到盡頭的一片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