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十八洞村看望鄉(xiāng)親們,并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十八洞村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少數民族聚居村,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村子的變化越來越大,,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這些變化之所以發(fā)生,,得從班子說起。原來村支部班子只有3個人,,平均年齡近60歲,,文化程度不高,凝聚力不夠,。2014年1月,,縣委抽調5名黨員組成精準扶貧工作隊,同時選派第一支書駐村,,工作隊隊長和第一支書的黨組織關系轉到村黨支部,,全力支持兩委班子開展工作。在村委換屆選舉中推行“兩述兩評”制度,,把講政治,、有文化、“雙帶”能力強,、群眾信任度高的能人選進班子,。此后,班子引路、黨員引領的作用明顯增強,。
過去,,村里群眾思想觀念滯后,修路,、蓋房子,、發(fā)展產業(yè)等都巴不得“上面來人做”。工作隊及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開設道德講堂,,并開展歌舞、小品,、苗鼓等豐富的文化活動,。2018年,還探索出“互助五興”農村基層治理新模式,,以黨員家庭為中心戶,,結成41個互助小組,圍繞五個方面開展互幫互助,,包括學習互助興思想,、生產互助興產業(yè)、生活互助興文明,、鄰里互助興和諧,、綠色互助興家園。
以前,,村里的基礎設施條件差,,不通自來水,用電也不穩(wěn)定,。六年多來,,家家通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放心電,,村里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產業(yè),,新建了村級游客服務中心、村級電商服務站,、苗寨特色產品店,、村級金融服務站和村級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曾經的十八洞村,,人均耕地面積僅0.83畝,,村里也沒有多少產業(yè)。六年多來,,我們因地制宜發(fā)展當家產業(yè),,形成了鄉(xiāng)村游、黃桃、獼猴桃,、苗繡等組成的“旅游+”產業(yè)體系,。其中,飛地經濟發(fā)展的千畝精品獼猴桃基地,,產品實現港澳直通,,僅此一項,2019年村民人均分紅1600元,。產業(yè)多了,,老百姓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4668元,。奔向全面小康,我們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