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搬遷進城的老人楊老秀實現(xiàn)了多年的“上學夢”,,他心里很高興,,逢人就說現(xiàn)在的生活是越來越好,。
楊老秀原是貴州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石梁鄉(xiāng)兩岔河村人,,2019年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跟隨大兒子一家搬遷到松桃團山社區(qū)安置點,,兒子和兒媳長期在外務工,楊老秀在城里的新家和10歲的孫子一起生活,。
“沒搬來之前,,心里很矛盾,想搬又怕搬,。想,,是因為自己窮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受夠了住在偏遠地方的各種不便,;怕,是因為自己從來沒上過學,,擔心進城后不適應,。”楊老秀說,。
為打消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讓他們盡快融入新環(huán)境、開啟新生活,,銅仁市今年啟動“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組織各相關部門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后續(xù)扶持“五個體系”建設,緊扣“搭五橋”“建五家”工作主線,,聚焦群眾所急,、黨政所需、工青婦所能,,全力服務安置點群眾,,努力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所有搬遷家庭。
為楊老秀實現(xiàn)“上學夢”的,,就是在易地扶貧安置點團山社區(qū)創(chuàng)辦的“新市民·追夢橋”青年志愿者脫貧攻堅雙語夜校,。夜校在為搬遷群眾提供“精神食糧”的同時,還將各項政策融進課堂,。結合搬遷群眾實際情況,,團山社區(qū)還邀請西部計劃志愿者,、社會志愿者以及技能專家等“苗語+漢語”雙語授課,真正把課堂建成搬遷群眾的暖心堂,,辦成從農民向市民轉換的加油站,。
如果說夜校解決了像楊老秀那樣搬遷老人的后顧之憂,那么針對搬遷兒童的“四點半課堂”,,則是解決了中青年群體工作與孩子難以兼顧的問題,。
這個課堂,讓搬遷戶子女在課余時間有人陪伴,,學習有人輔導,,興趣特長有人指導,能夠更快更好融入新生活,。截至目前,,銅仁市144個安置點建立“四點半課堂”43個,開設“希望小課堂”61個,,資助安置點困難家庭學生1211名,。
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向經濟日報記者介紹,銅仁市“新市民·追夢橋”工程還開展常態(tài)化送政策,、送技能,、送崗位活動。截至目前,,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yè)1350人,為新市民搭“致富橋”建幸福之家,。
從“農民”到“市民”,,搬遷群眾正在當?shù)攸h委政府的組織帶領下,在各級工青婦組織的同心協(xié)力下,,拔窮根摘窮帽,,適應新家園,融入新生活,,朝著“幸福夢”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