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wǎng)消息:這是一間特殊的教室,,既不在學校里,,也沒有專業(yè)教師,。四個傈僳族的孩子小的8歲,大的10歲,,已經(jīng)是學齡兒童,,但都沒有去學校上學。
高黎貢山腳下,,怒江大峽谷末端,,樓群嶄新處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村。2017年12月,,67戶445位傈僳族同胞被安置到這里,。過去,他們世代與森林相伴,,在高黎貢山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如今,他們住進了舒適的新居,,用上了家用電器,,過上了新的生活。
“兩不愁三保障”,,搬到叢崗村的這些傈僳族同胞,,不再為吃穿問題發(fā)愁,住房安全和基本醫(yī)療保障也沒的說,。唯一犯難的,,就是個別人家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村里不是沒有正規(guī)學校,。這所漂亮的叢崗小學,,就是專門為搬遷移民而建,用漢語,、傈僳語雙語教學,既要教學生慢慢學會普通話,,還要教傈僳族學生看懂會寫本民族文字,。
擺脫貧困,并不僅僅需要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也需要精神世界的豐富,。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注定不能拔掉窮根,改變命運,。
讓下一代受教育,,就是為了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叢崗村四個不愿意進學校的孩子,,成為全村人的心病,。為了這四個怕見生人的孩子,村里不得不另辟一間教室,,讓他們有一個熟悉適應的過程,。這事兒看似不大,但意義不小,。
叢崗小學和學生的家之間只有一墻之隔,,但村里和學校決定針對所有學生實行住宿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融入讀書學習的環(huán)境,,在義務教育階段不落后于別處的孩子。
脫貧攻堅越到最后,,遇到的情況往往也越特殊,,解決起來的難度也越大。這就更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不能讓孩子因為遠離知識而無力,不能讓成年人因為缺乏技能而無助,,不能讓老年人因為缺乏保障而無奈,。精準扶貧必須讓每一個人都有改變命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