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愛農為農助農不辜負這片綠水青山
——記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一線的貴州大學知識分子群體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光明日報通訊員 康瑞
“頂天立地做科研,!”這是貴州大學一條沒寫出來的校訓,。
“頂天就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學術報國,,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立地就是要把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科研為民,,不辜負貴州人民,,也不辜負這片神奇的綠水青山?!敝袊こ淘涸菏?、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說,,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根植于每個貴大師生心中,我們有一大批愛農,、為農,、助農的專家教授,他們常年工作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農民們都親切喊他們“潘核桃”“張蔬菜”“金茶葉”,,這些既是群眾的認可,也是他們科研成果的價值,。
“圍著農民轉,、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賺,。”貴州大學的助農教授們捧出一顆赤子心,、扎跟黔山紅土地,為貴州徹底扭轉千百年來貧困落后局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擔起了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
“讓農民創(chuàng)造出更多財富”
“潘學軍,,盼學軍,!”在即將脫貧摘帽的全國深度貧困縣貴州赫章,提起潘學軍教授教農民科學種核桃的事兒,,幾乎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群眾親切地喊他“潘核桃”。
潘學軍教授是貴州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從2008年起,,這位山東漢子走遍整個赫章縣,從100多萬株核桃樹中選育出了優(yōu)勢品種,,再使用“高接換優(yōu)法”解決了核桃掛果周期長的問題,。
如今,無論在加工廠還是種植基地,,專業(yè)戶,、農戶、企業(yè)經營者都給“潘核桃”豎起大拇指,。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耕地碎片化嚴重,水稻產量較低,,農民脫貧難度很大,。貴州大學植保國家重點學科的陳卓教授帶領研究生開展了稻田綠色種養(yǎng)和生態(tài)調害工程建設,提高稻田綜合產值。
“種糧不賺錢,,農民積極性不高,,但國家糧食安全和脫貧攻堅都要求我們想出辦法,讓農民創(chuàng)造出更多財富,?!标愖繋ьI項目團隊構建了誘集植物、蜜源植物,、護衛(wèi)植物,、屏障植物等稻田植物體系,同時稻蛙復合種養(yǎng),,以蛙滅蟲,,以蛙肥田。降低了稻田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稻米品質提升,,養(yǎng)蛙收入可觀,這兩降一升一下子把畝產提高了近兩倍,,農民靠種田也能脫貧致富,。為了做長產業(yè)鏈、提高附加值,,陳卓團隊幫助地方企業(yè)打造了“蟹田稻米”“蛙田稻米”等一批國內和省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在播州區(qū)、石阡縣,、天柱縣,、思南縣、三穗縣,、黎平縣等地進行示范與應用推廣,,稻田每畝綜合產值平均達到17500元,成為西南山地稻區(qū)農藥化肥減施的典型示范技術和貴州500畝壩區(qū)產業(yè)結構調整的主推技術,,在貴州省31縣推廣,,累計面積60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9.03億元,,而且輻射到渝,、湘、滇等周邊省市,,陳卓也被評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大學在貴州的脫貧攻堅中發(fā)揮了科技支撐的重要作用,,累計派出各類科技人員17000余人次,,其中高級以上職稱的占80%,,帶動50余萬貧困人口脫貧。同時示范引領貴州省廣大知識分子投身脫貧攻堅事業(yè),,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我們內心火熱”
“讓我們內心火熱,有盼望,,殷勤不懶惰,!”貴州大學綠色農藥與農業(yè)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金林紅把這句話寫在朋友圈,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貴州的風土非常適合種茶,,88個縣區(qū)市,每一個都產茶葉,。但要靠茶脫貧致富,,那就得種出無農藥殘留的高標準茶葉。只有端出一杯干凈,、生態(tài),、綠色的貴州茶,茶農才能持續(xù)增收,,脫貧成果才能穩(wěn)固,。
金林紅教授的研究方向正是用生物技術控制有害生物,解決茶樹病蟲害的同時增產提質,。除了課堂教學,金林紅都帶著學生在茶園和實驗室之間奔波,,一日三餐不規(guī)律,、迷路于山間、在路上為學生修改論文都是他的工作常態(tài),。
在深度貧困的貴州省沿河縣,,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副教授張勇正在給移山村的群眾傳授養(yǎng)豬技術?!梆B(yǎng)不養(yǎng)得活,,賣不賣得脫,劃不劃得著,?!边@三句話一下子把群眾聽課的熱情調動了起來。養(yǎng)殖技術,、產銷銜接,、價值鏈條這些專業(yè)的內容,經他這么一講,,群眾都能聽懂學會,。
今年4月,,疫情剛剛緩解,張勇就帶上18000多冊他編寫《養(yǎng)豬實用技術圖冊(貴州方言版)》從貴陽出發(fā)了,。一周跑了5個縣,,所有圖冊免費發(fā)給養(yǎng)殖戶?!白鰣D冊的初衷,,就是要用簡單樸實的農民語言,通俗易懂的圖畫,,讓農村中小養(yǎng)殖戶看得懂,,學得會,記得住,,用得上,。”這些年,,張勇帶領團隊繪制了《貴州生豬全產業(yè)鏈圖》,,編制了《貴州省規(guī)模化養(yǎng)豬場常用生產技術指標》,,2019年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脫貧攻堅這一偉大壯舉中,貴州大學的教授們?yōu)檗r民創(chuàng)造價值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據統(tǒng)計,,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大學的科研成果中40%直接間接與脫貧攻堅有關,,有62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
“農民的獲得感帶給我成就感”
“別看這些菜苗只有幾分錢,但是在我眼中就是脫貧攻堅的希望,?!?月14日,記者見到了剛剛從深度貧困縣威寧趕回貴陽給研究生上課的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張萬萍,,今年的9個月時間里,,她有半年奮戰(zhàn)在深度貧困縣的脫貧攻堅一線,指導群眾發(fā)展蔬菜產業(yè),。而在2019年,,僅威寧縣她就去了22次。
威寧縣地處“貴州屋脊”的烏蒙山核心區(qū)域,,自然條件惡劣,,蔬菜種植難度大。由于采用了先進的抗旱抗寒技術,,只要張萬萍指導過合作社和村組,,總能豐產豐收,,群眾因此都親切稱她是“蔬菜女神”。
在海拔2600米的威寧縣高山村蔬菜種植基地,,11000畝的蔬菜豐收在望,。在如此干旱缺水又土地瘠薄的高山上發(fā)展大規(guī)模蔬菜生產,張萬萍團隊在科研上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據統(tǒng)計,,張萬萍帶領的團隊實施的科技示范項目累計為威寧縣的農民增收6000多萬元,帶動464戶貧困戶脫貧,,四個基地產值達到2億元,。同時,張萬萍團隊這些年也在脫貧攻堅一線高質量完成了國家基金課題3項,、貴州省科技重大專項3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0多項。
“我是學農的,,事業(yè)就在農民身上,,他們脫貧致富、日子越過越好就是我的追求,?!睆埲f萍說。
8月8日,,雨季剛過,,貴州大學農學院的龍友華教授就來到六盤水市指導獼猴桃種植戶防治病蟲害,跑了三個縣的十幾個基地,,一住就是半個月,。“除了上課,,我基本就跟獼猴桃在一起,,周末帶著學生來搞科研,,給農戶傳授種植技術,。這樣的日子過慣了,哪天讓我停下來,,我還真不適應了,。”
龍教授和獼猴桃的故事還要從2004年說起,,那年貴州最早發(fā)展獼猴桃種植的修文縣暴發(fā)了獼猴桃潰瘍病,,龍友華聞訊趕到修文,沒用幾天工夫,,就挽救了上萬畝作物,,保住了農民的辛勤成果,。當時,整個貴州搞獼猴桃的科技人員幾乎沒有,,回想起農民焦急的眼神,,他下決心調整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專攻獼猴桃,。從病蟲害防治到栽培技術的開發(fā),,從品種的選育到后期的貯藏保鮮,他帶領團隊解決了獼猴桃產業(yè)的全流程難題,。如今,,獼猴桃產業(yè)已經成為貴州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yè),2019年全省種植面積達到67.98萬畝,,排名全國第三,。六盤水、黔東南,、黔西南,、畢節(jié)、銅仁等地都發(fā)展起了獼猴桃產業(yè),。
小小獼猴桃,,托起致富夢。龍友華指導和服務的息烽縣大洪村,,靠發(fā)展獼猴桃產業(yè),,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3600元猛增到2019年的15390元。據統(tǒng)計,,在龍友華團隊提供技術服務后,,種植戶收入都有60%以上的提高?!稗r民的獲得感帶給我成就感,,而我們分享著共同的幸福感。這份感覺讓我忘記了一切曾經的艱辛和困難,?!饼堄讶A說。
《光明日報》(2020年09月14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