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每頓都吃上蕎麥面是我曾經的心愿,?!笨桩斈瘸錾鷷r,她所在的族群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很長時間都吃不飽,、穿不暖,為獲得更多的食物,,只能到山上找野菜,、下江捕魚。家里薄薄的獨龍?zhí)壕褪潜蛔?,睡覺就必須圍著火塘,。
因為整鄉(xiāng)幫扶項目,孔當娜搬離四處漏風的木楞房,,告別照明靠煤油,、通訊靠吼的日子。
“現在每天都能吃上肉,,但最喜歡吃米飯,。”孔當娜說,,家里各類電器一應俱全,,有了草果等產業(y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獨龍江是我們的母親河,,現在是她最好看的時候?!笨桩斈雀锌?。江水依舊,但生活已換了人間,。
盡管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不同,,有著不同的貧困體會,但他們都“不想再回到過去的生活”,。
老家在會澤縣馬路鄉(xiāng)彎彎寨村的王文選,,過去住在山坡上的土墻房里,守著只能種土豆,、玉米的一畝三分地過活,。
這樣的生活被定格在去年7月,一家從100多公里外的村子搬到了縣城邊的安置點。政府幫他找了送水的工作,,妻子成為社區(qū)保潔員,,兩人每月能收入4000元左右。
“精準扶貧改善了貧困地區(qū)發(fā)展條件,,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云南省發(fā)改委副主任梁旭東介紹,,“十三五”期間,,云南省建設了近25萬套住房,近150萬人搬進了安全穩(wěn)固的住房,,搬遷群眾從廣種薄收變?yōu)槎嘣鍪铡?/p>
各界合力沖鋒,,集中力量打好攻堅戰(zhàn)
夜深了,昭通市大關縣城的一間臨時宿舍里氣氛熱烈,。掛職的縣扶貧辦副主任陳錦上正與扶貧干部討論職教協作,。
2017年,廣東省中山市火炬開發(fā)區(qū)從事計劃生育工作的陳錦上主動請纓,,到對口幫扶的大關縣參與扶貧,。那一年,他49歲,。
“貧困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很重要?!标愬\上到大關縣后,,聯系了愛心機構給學生捐贈物資,折價超過500萬元,;動員貧困家庭初中畢業(yè)生到中山市進行職教學習,;聯系愛心人士資助學生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