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時,,每晚到五里之外追劇
周六,,本想愜意地蜷在沙發(fā)里做個“電視土豆”,。手握遙控器,面對寬屏液晶網(wǎng)絡電視,,數(shù)十個欄目換了一遍又一遍,結(jié)果卻沒找到能讓自己靜下心來收看的節(jié)目。每晚追到五里之外看“手帕”那點大屏幕,、且始終被“雪花”籠罩的電視劇的情景便浮現(xiàn)于眼前。
1982年,,我10歲,,近40戶人家的村莊沒一家買電視機。后來相鄰村民組有個姓鄭的“萬元戶”率先“吃螃蟹”,,買了臺9英寸的黑白電視機,,轟動效應一下子波及到全村。當年秋天,,省電視臺正在熱播香港電視連續(xù)劇《霍元甲》,,每晚兩集,。下午一放學,我們就眼巴巴地盼夜幕早點披下,。晚飯一吃,,我們一幫孩子便“奮勇前進”,徒步趕到五里之外的鄭家,,以便“占領”有利的地形,。記得有一天雨夜,為了趕去看大俠霍元甲,,三口兩口扒下一碗飯,,穿上雨衣就與小毛子、小呆子等扎進夜色中,。原以為下雨天不會有那么多人去添熱鬧,,誰知,一到他家,,鄭家那30多平米的正堂已擠得水泄不通,,大門口都擠滿了人,還有人也跟我們一樣為踮著腳,、伸著脖看不到電視發(fā)愁,,拼命叫喚前面的人把頭偏點、再偏點……主人實在架不住觀眾的熱情,,只好小心翼翼地把電視捧到大門口放,,上面用一把固定的大雨傘罩著,三邊還分別用塑料紙擋著,。主人慢慢地調(diào)出聲音,、圖像,調(diào)到“雪花”少了點,,還用紅綢布好奇地擦下屏幕,。雨中,我們不時為大俠霍元甲的表現(xiàn)驚呼,、贊嘆,,沒有一個人意識大雨就在身上瘋狂……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大人孩子都余興未消地談論著電視劇里的精彩片段,,哼哼唧唧地模仿著電視連續(xù)劇的主題歌《萬里長城永不倒》……
1984年,,父母看我們兄妹每天晚上風里來、雨里去地“追劇”實在“辛苦”,,便用省吃儉用下來的錢買來了村民組第一臺電視,,且是17英寸的“黃山”牌黑白電視機,花了近600塊錢,。這在當時可不是小數(shù)目,,那是一年承包水田的凈收入啊,。那一年,省電視臺正在熱播香港電視連續(xù)劇《上海灘》,,父母決定買這臺電視機跟這部香港電視連續(xù)劇及央視“春晚”的直接觸動肯定有關,。從此,我家每天晚上就變成了“影劇院”,。吃過晚飯,,父親便早早地將桌子搬到大門口,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電視機輕輕抱放在桌子中央,。打開電視后,,幾乎百余人都全神貫注地盯住了屏幕,家中所有能坐人的椅,、凳全部派上用場,。全家人就像待國寶似地精心愛護這臺電視機,定時開關,,天氣出現(xiàn)變化,,立馬拔下電源插頭,母親還特地買了一匹紅綢給電視機做了件好看的“衣裳”,,每晚電視一關機,,立即給它穿上……
等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大哥結(jié)婚的時候,,18英寸的遙控彩色電視機已成結(jié)婚的“標配”,。那時姑娘嫁人的幾大件里,三間瓦房和彩電是必不可少的大件,。我家第一臺彩電是“長虹”牌的,,畫面五顏六色,清晰度也高,,看著別提多舒服了,。一年后侄女出生,大哥一家三口分開單過,,父親又買回一臺21英寸彩電。新世紀初,,我和弟弟,、妹妹都離開家鄉(xiāng),父母和哥哥家都換上25英寸的彩電,,我們在外也都買了彩電,。2009年,父母及我們兄妹各家的電視機都來了一次“更新?lián)Q代”,,全換上液晶電視,,且屏幕都是32英寸以上,。去年,我換了一臺55英寸的液晶電視,,掛在客廳墻壁上,,并接上寬帶,閑暇時,,坐在電視前,,都有進“影劇院”的感覺,就是為找不到自己喜歡的電視劇犯愁……
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后才上學的我經(jīng)歷了電視從無到有,,從小英寸到大屏幕,從黑白到彩色,,從“大屁股”到超薄液晶,,從接收無線信號到有線電視,再到現(xiàn)在的數(shù)字電視,、網(wǎng)絡電視的深刻變化,。由30多年前每晚五里之外“追劇”想到的是,改革開放不僅使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富裕起來,,也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否則我哪有機會為找不到喜歡的電視劇犯愁與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