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7月7日電 題:從“一水三用”到喝上自來水——一個石漠化山村的吃水記憶
新華社記者黃浩銘、陳一帆,、胡正航
當清澈的河水從水龍頭里嘩嘩流出,,新安村外干冬屯99歲老人韋世英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吃水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他家中的一口大石缸和一根磨得發(fā)亮的扁擔,,無言地記錄著這個石漠化山村的吃水歷史,。
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zhèn)新安村地處水資源極度缺乏的大石山區(qū),從縣城出發(fā),,需要沿著小路盤山而上,,翻過幾座石山后才能到達村委會所在地,莽莽群山阻隔了世代新安村群眾尋找水源的希望,。
從韋世英記事起,,大石缸和扁擔是家家戶戶都有的物件。距離村委會3公里外的一片坡地上,,僅有的一口水井是歷年來村民的唯一取水點,。這口井的井口只有臉盤大小,深度卻有10多米,。村民們用麻繩吊竹筒取水,,井口石上的磨痕,一道道數厘米深,。
“來晚了就得排上半天隊”,,年輕時,韋世英每天天沒亮就打著火把,,一根扁擔兩個木桶,,來回走3個小時取水。山路崎嶇曲折,,為減少桶中的水因顛簸外灑,,他就往桶里放點樹葉或禾草蓋著,挑回家倒入大石缸里,。
“滴水貴如油”曾是這里的真實寫照,。石缸里的水不僅人用,還得喂牲口,,還得去澆地,,這樣“一水三用”的日子,韋世英過了大半輩子,。
為解決新安村用水難題,,自2000年開始,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新安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建起了家庭水柜,,村民們外出挑水的頻率少了。
“大家在房子外架設了一條條管道,把雨水引流入水柜,?!贝逦瘯魅雾f代勇回憶,人們往水柜里撒生石灰消毒,。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枯水期,,喝不上水的村民重新過上挑水的日子。
多年來,,尋找穩(wěn)定水源是每一位新安村干部群眾的心頭大事,。2015年,縣水利局的技術人員在外干冬屯附近找到一處水源,,打下井后,,抽出來的水只夠附近兩個屯使用,還時常斷水,。干部群眾們不甘心,,又到附近村屯尋找水源,但由于新安村地處喀斯特山區(qū)且地勢高,,地表水極其缺乏,,打了好幾口井都沒有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