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黔北多山,山高水長,,千百萬戶人家,蟄伏于大山的褶皺之中,。路,,曾是百姓的痛點?!案F,,是2004年我嫁過來的第一印象,村里土地亂石多,,進村只有泥巴路,。”在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旺隆鎮(zhèn)紅花村,,42歲的村副主任袁圖會說,這一度刺痛著她的心,。
如今,,這樣的場景早已埋進回憶里。脫貧攻堅后,,進村道路從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4年前,袁圖會還成立了合作社帶著村民種上金釵石斛,,12個貧困戶不僅脫了貧,,還致了富,戶均收入達5萬元,。
脫貧到致富,,內生動力是關鍵,“源頭活水”從何而來?近日,,記者來到遵義的田間地頭,,尋找答案。
引出一條路,,鄉(xiāng)村“造血功能”被激活
見到獨臂的劉青平,,他用布滿厚厚老繭的左手一把握住記者的手,粗糙的手中寫滿了故事,。他是赤水市丙安鎮(zhèn)丙安村人,,2011年,在鎮(zhèn)上務工的劉青平,,因機器故障失去了右手,。那段日子難挨,他躺在床上,,不止一次有過輕生念頭,。
“看到通村路修到了家門口,我突然覺得,,要改變,,得做點事情?!眲⑶嗥秸f,。彼時,扶貧干部也來到他家,,2014年他被認定為鎮(zhèn)里首批貧困戶后,,他下定決心——砍竹子,賣錢,!
練習左手砍竹并不容易,,由于重心不穩(wěn),加上看不準,,一用力過猛,,劉青平重重地摔倒在竹林中,鉆心地痛,。好強的他,,一次又一次練習,學會了用嘴和單手捆扎竹子,?!巴寺罚野阎褡臃诺铰愤?,打電話給收購竹子的人,,就可以了,。”他家中有45畝竹林,,僅賣竹子一年收入有1萬多元,。
路通了,思路也通了,。當聽說種金釵石斛收入高,,6年前,他開始育苗種植,,如今石斛苗10余畝,,野外種植近15畝,今年陸續(xù)對外銷售,??恐疴O石斛,劉青平正從脫貧奔向致富之路,。
“修路能激活鄉(xiāng)村的造血功能,,擴寬農民的來錢渠道,讓他們的勞動變得更值錢,?!痹诒叉?zhèn)赤水河畔,記者見到了正在下鄉(xiāng)調研的赤水市青年干部王飛,,“以前赤水楠竹竹筍價格在7元左右,,現(xiàn)在收購價漲到15元左右,路通了,,讓農副產品變成旅游商品,,群眾收入直線上漲?!?/p>
目前,,赤水的公路密度已經達到每平方公里3.05公里。當地累計投入資金48.3億元連續(xù)實施通村公路建設,,公路里程達5665公里,,基本實現(xiàn)了村村通、組組通,。
如此大規(guī)模的投入是否劃算?赤水市副市長張小平算了一筆賬,,原來赤水只能產出40萬噸竹,,現(xiàn)在每年可以保障100萬噸左右,直接支付給群眾的原料款在4.8億元,。以前,,沒有發(fā)掘好金釵石斛的經濟價值。如今,交通便利后,,當地年產金釵石斛鮮條8100噸,、鮮花995噸,增加農民收入5.6億元,,直接帶動5120戶15886名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達5000元以上,。農民致富的關鍵,在于激活農村末端神經的經濟,,讓農產品以更大價值變現(xiàn),,以此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致富的內生動力會更足,。
擰成一股繩,,“農民”變“股東”有動力
來到遵義市匯川區(qū)泗渡鎮(zhèn)觀壩,一望無際的茄田,,土地平整,,溝渠整齊。沿著機耕道,,貨車開到了田間地頭,,茄子裝上車后,就拉往上海銷售,。
正在采摘茄子的脫貧戶劉正梅說:“以前,,土地不平,種地不賺錢,,后來政府幫助平整土地,,現(xiàn)在農民種田是上班?!彼o記者算了筆賬,,她每個月在合作社上班有1600元左右的工資,家里的土地流轉每畝每年800元,,加上年底分紅,,兩三萬元的收入不成問題。
變化的背后,,是農民內生動力被激發(fā)出來了,。泗渡鎮(zhèn)黨委書記王倩介紹:“我們把農民擰成一股繩,推行‘黨委+龍頭企業(yè)+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黨委進行統(tǒng)籌,,合作社實施,龍頭企業(yè)提供種苗,、技術,、農資,、銷售渠道,實現(xiàn)多贏,?!?/p>
大家都在一個“鍋里”吃飯,百姓的利益該如何保證,?其中的關鍵——“3322”利益聯(lián)結機制:利潤的30%用于壯大集體經濟,,30%用于農民股東分紅,20%用于合作社發(fā)展后續(xù)產業(yè),,20%用于脫貧基金,,留作脫貧成果鞏固。
這樣的利益機制,,村民是否贊成,?有一段小插曲,為了確定分紅比例,,村里數次召集村民代表,、貧困戶、黨員代表一起開會,。其中面臨著分歧,,最初的“4321”分配方案,即“4”——40%留于集體經濟,;“1”——10%用于脫貧攻堅,。對此,大家有不同意見,。
“得多留些給脫貧基金,,最后決定大家各退一步,30%留于集體,,20%留作脫貧基金,,細水長流地幫助貧困家庭,也能兼顧集體長遠利益,?!痹摯妩h員代表朱小兵一語道出新共識的達成緣由。
正是用群眾認同的模式,,泗渡鎮(zhèn)把村民擰成一股繩,,力往一處使。一地能生出“三金”,,村民收入來源多了: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到壩區(qū)務工獲得“薪金”,通過合作社分紅獲得“股金”,。今年以來,,該鎮(zhèn)帶動壩區(qū)4660戶群眾、276戶貧困戶增收,,累計兌現(xiàn)群眾土地流轉金160余萬元,,累計用工8000個,其中建檔立卡脫貧戶1300余個,,兌現(xiàn)群眾薪金近50萬元,。
合成一條心,人人受益戶戶共享有機制
從縣城驅車40多公里,,穿過竹林翠海,,不到一個小時,就來到兩河口鎮(zhèn)的黎明村,,這里是國家4A級風景區(qū)——赤水大瀑布景區(qū)所在地和赤水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地貌的核心區(qū),,游客絡繹不絕。
記者來到一個小茶館歇腳,,90后服務員葉乾容講起這里的變化:“以前外面的姑娘都不愿意嫁過來?,F(xiàn)在可不一樣了,旅游發(fā)展起來了,,家家戶戶有了小車,、新房,村里不少新媳婦都是外面嫁過來的,?!?/p>
多年前,村民們過著“守著金飯碗找飯吃”的日子,。黎明村曾是該鎮(zhèn)3個貧困村之一,,擔任了18年村支書的王廷科回憶說,那時村民出門兩頭黑,,挑著擔子去城里賣竹筍,,出行全靠走,沒有通車路,。
2010年赤水丹霞申遺成功后,,旅游迅速火了起來,王廷科再也坐不住了,。2012年,,村支兩委召集群眾大會,發(fā)動89戶農戶用資金和土地資源入股,,成立了黎明村生態(tài)鄉(xiāng)村旅游有限公司,,加上爭取的130萬元投資作為集體資金入股,打造了中國“丹霞第一漂”的自然生態(tài)漂流項目,。
有一組數據:從2015年試運營到2019年,,該村年均純利潤逾130萬元,。48位村民已在景區(qū)做安全員、保潔員,、餐飲服務員,。分紅,年年上漲,。2017年,,僅參股漂流項目的村民分紅2500元,2018年分紅3000元,,2019年分紅5000元,。
該村脫貧戶老王的兒子和兒媳就在景區(qū)上班,兩人每月收入5400元,,吃上了旅游飯,,村民也深刻體會到原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村民的腰包鼓了,,致富更有動力了,。王廷科順勢又發(fā)動63戶群眾233人,把大瀑布景區(qū)沿線的1300畝林地入股赤水大瀑布景區(qū),。2019年,,黎明村實現(xiàn)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年人均收入達到16820元,。
這一過程中,,如何保證群眾利益?兩河口鎮(zhèn)黨委發(fā)揮“主心骨”作用,,以全民參與的方式整合資源:讓村民以戶為單位認購股份,,可以用現(xiàn)金入股,也可用土地折價入股,,基層黨委監(jiān)督著全過程的公平性,。如今,全鎮(zhèn)參股戶數達639戶,,認購股金351萬元,。
蛋糕大了,如何切,?黨委保證群眾的利益,。受益方就有入股者、參與“訂單農業(yè)”者,、利益聯(lián)結貧困戶以及其他受益群眾,,基本實現(xiàn)人人受益、戶戶共享。村里有錢了,,就能給大伙謀福利,,2019年,黎明村的24.5萬元村集體盈利資金為全村760人購買了新農合,,為18至60周歲符合條件的440人購買了新農保,。
脫貧到致富,內生動力足,。小康生活,成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