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9月15日電 題:博峪三“變”
新華社記者胡偉杰
秋日的陽光透過玻璃頂照進高吉慶“藏家樂”的小院子里,,暖意融融。時近中午,,高吉慶忙進忙出安頓前來用餐的游客,,還不停地向大家介紹當?shù)氐木包c,說著說著,,就忍不住把話題轉(zhuǎn)向村子這些年的變化,,語氣里是藏不住的自豪和滿足。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高吉慶的家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屬“三區(qū)三州”地區(qū)。他家的小院子位于甘南卓尼縣博峪村,,這里大山秀美,,天然林茂盛,村子里廣場,、綠植,、小景觀鱗次櫛比,人如在畫中,。前不久,,高吉慶把院子鋪上了木地板,,新?lián)Q了家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后暴增的游客讓他一天到晚忙得團團轉(zhuǎn)。
以前,,高吉慶和村民身靠“寶山”不自知。博峪村村支書王國良告訴記者,,博峪村發(fā)展道路曾歷經(jīng)“三變”,,直到端穩(wěn)“生態(tài)碗”,才真正吃上了“小康飯”,。
改革開放后,,商品經(jīng)濟迅速激活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靠山吃山,、靠海吃?!保凇爸赂粔簟钡尿?qū)使下,,窮日子過怕了的博峪人將眼光盯向了大山里茂盛的天然森林,。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王國良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初,,很多博峪人因盜伐木材而發(fā)家致富。村民們不顧國家的禁令,,鋌而走險進入山里伐木,,全村都是“光頭強”。南來北往的木材商蜂擁而至,,村里比鎮(zhèn)上先有了銀行,、火鍋店、旅館,。很多村民成了“萬元戶”,,博峪村也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村”。
村民口袋“鼓”了,,山上卻越來越“禿”,。1997年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對伐木的管制空前嚴格,。
習慣了靠“盜伐”掙“快錢”的博峪人一時轉(zhuǎn)不過彎,,地不愿種,累活看不上,,很多人都坐吃山空,,很快便將前兩年的積蓄花完了。迫于生計,,有的村民開始去外面打工,,有的則回到地里,繼續(xù)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村里的年輕人慢慢流失,,老人小孩成了村里的“常住人口”。昔日的“萬元村”變回了“貧困村”,。
精準扶貧開始后,,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全州推行“環(huán)境革命”,從“全域無垃圾”入手,,推進退耕還林,、退草還林,、草畜平衡。生態(tài)保護讓以前因濫伐變得光禿禿的地塊又長起了茂盛的樹木,。目前,,博峪村所在的木耳鎮(zhèn)復(fù)種及新種林地面積達1.8萬公頃?!吧嚼锃h(huán)境越來越好了,。”王國良說,。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