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節(jié),李興光和妻子每天早早地離開雙拉安置點新屋,,騎摩托車,,過鐵索橋,至怒江對面山腳,,停好車,,爬上山,收割玉米,、草果等,。
記者沿著七拐八彎的石頭路,登上山腰樹林深處,,一棟高高的吊腳木板屋陡然出現(xiàn)在頭頂,。樓上走廊晾滿衣服,樓下一群雞低頭刨食,,一頭豬躺在豬圈,。這是李興光祖輩幾代人居住的地方,屋旁玉米地用竹木,、鐵絲圍起來,。
自從全家搬進山下雙拉村異地安置點,這棟殘舊發(fā)黑的木屋經(jīng)批準(zhǔn)改成“生產(chǎn)用房”,,供他們上山勞作時歇腳,,偶爾也可以過夜。但是,,畢竟故土難舍,,他們只要有空,總喜歡來山上木屋坐坐,,找點活干,。
“這一片處在生態(tài)規(guī)劃線之下,允許種莊稼,。我們家種了七八畝玉米和蕎麥,、70多畝草果?!?0來歲的李興光光著膀子坐在門口,,笑瞇瞇地說,“我們這個村民小組叫嚇卡村,,57戶都是怒族,,屬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雙拉村委會,現(xiàn)在都搬下山了?!?/p>
交談中得知,,李興光一家4口,大兒子在外打工,,小女兒在鎮(zhèn)里讀初三。他們是2013年建檔立卡戶,,2018年搬到雙拉安置點一棟80平方米新屋,。“新房子好,,不怕下大雨,、出危險,只是不能喂豬,、養(yǎng)雞,、種菜,有點不習(xí)慣,?!崩钆d光說,他和妻子平時每天上山喂雞,、喂豬,,從安置點到山腳,騎摩托車得半個小時,,走上山又得半個小時,。
今年7月,李興光一家脫了貧,,日子越過越好,。他擔(dān)任嚇卡村民小組組長,經(jīng)常開會,、搞活動,,不能出去打工,但每月可領(lǐng)取200元補貼,,今年增加到每月400元,。大兒子打工,每年收入3萬多元,。這樣,,加上家庭種養(yǎng)收入、退耕還林補貼,,一家年收入有四五萬元,。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地處怒江大峽谷北段,人口3.5萬,,其中貧困人口占兩萬多,?!斑@些年,全縣異地安置貧困戶7000多人,,涉及26個行政村,;安排福利性崗位護林員3000多人,每人每月補貼800元,?!必暽娇h副縣長李海清介紹說。他是廣東珠海市金灣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受組織派遣參與東西對口幫扶工作,。
夕陽西下,山里干活的村民陸續(xù)回到各自的生產(chǎn)用房,,林梢飄起縷縷炊煙,。每棟吊腳木屋下面都聚集一群群雞、鴨,,樓上儲物間堆滿金燦燦的玉米棒,。室內(nèi)布局大同小異,正中間是火爐,,四周擺著廚具,、眠床、木凳,、電視,。村民們告訴記者:“這里冬天特別冷,沒有火爐很難過,?!?/p>
距離李興光家不遠,有塊平地,,建了一排磚瓦房,,房頂寫著“雙拉村嚇卡小組活動室”。大門敞開,,里面空空,。門前水泥操場,立著一個籃球架,。一位小伙子穿著背心,、短褲,在撒食喂一群雞,、鴨,、豬。他說:“村民搬下山了,喇叭沒人修,,很久不響了,,因為山下有了新的活動室?!?/p>
李興光木板屋前電線桿,,插著一把小小的五星紅旗,在綠色樹林中特別顯眼,?!罢吆茫詈?,不能忘記黨的恩情,?!彼粺o遺憾地告訴記者,,他們村民小組有7個黨員,但自己還不是黨員,,希望今年能申請入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