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色產業(yè)興增收助脫貧——互利村的互利致富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zhèn)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村黨支部書記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破解這道難題,?互利村從2013年起就開始探索。
脫貧要以產業(yè)作基礎,。應該發(fā)展什么產業(yè)呢,?付永久將目光投向了小甘薯,“種甘薯是我們村的傳統(tǒng),,這里的土壤,、水分、氣候十分適宜,,加工出的粉條也美味,。”
可是,,這個有特色的本土產業(yè)一直沒做起來,。“原因主要是過去村民都是分戶耕種,、自產自銷,,產量低、規(guī)模小,。要做出規(guī)模效應,,得有人帶頭示范?!备队谰谜f,。他為此多次到外地學習,精選優(yōu)質品種,,于2013年5月,,與另外4戶村民牽頭成立了互利村甘薯專業(yè)合作社。
村民李景良以20畝土地入的股,,合作社統(tǒng)一提供種子,、統(tǒng)一銷售,加工生產粉條,,第一年合作社就收入10多萬元,,“頭一回分紅就分了3萬多元,真不賴,!”2015年,,合作社社員發(fā)展到31戶,,效益也不斷提升,李景良的年分紅提至5萬元,。
村民王洪巖家很長一段時間靠種地為生,,偶爾做些收雜糧的生意,一年能收入1萬多元,???016年9月妻子腦出血入院,前后花了10多萬元,。老王每日還得在醫(yī)院照料,,地沒人管,生意做不了,,就成了貧困戶,。
在付永久的幫助下,2018年王洪巖將自家15畝土地,、1.5萬元扶貧資金入股了村辦公司,,年分紅有9500元,加上務工收入,,一年下來進賬4萬多元,,妻子的醫(yī)療費用也報銷了一大部分,全家當年就脫了貧,。
要想讓更多像王洪巖這樣的貧困戶擺脫貧困,,產業(yè)規(guī)模還得擴大。2018年初,,互利村在合作社基礎上,,先后依托國家各類項目資金400萬元,成立了村集體所有的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從事甘薯,、雜糧等的種植、生產與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