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晁爽負責小患者的術前檢查和術后訪視,。說是檢查,,其實這里什么設備都沒有,她手上除了聽診器,,再無其他,,只能用眼睛、耳朵來判斷,。
讓晁爽印象深刻的是一個4個月的腦積水患兒,。他長得非常可愛,,皮膚棕黑,,大眼睛雙眼皮,長長的睫毛卷卷地翹著,,但頭比正常孩子大了幾乎一倍,。這個“大頭娃娃”,就是他們到達幾內(nèi)亞后第一臺手術治療的小患兒,。而手術中的意外插曲,,更是讓大伙兒驚出一身冷汗。
當時,,手術剛做到一半,,突然停電了。在漆黑的手術室里,,一點點光透過頭頂?shù)男〈奥溥M來,。負責麻醉的馬挺緊張地盯著顯示屏里孩子的生命體征指標,內(nèi)心不安地計算著麻醉機還能堅持多久,。
“萬一第一臺手術就失敗怎么辦,?”晁爽心里有點慌,但不敢表現(xiàn)出來,,她站在手術臺旁盡力克制自己的情緒,,舉著手機給大家照明,。曾高和周馬丁兩位醫(yī)生,,就在這手機的照明中,繼續(xù)給孩子導尿、操作……
終于,,在半個小時后,,駐地的備用發(fā)電機啟動,手術室終于恢復供電,。中國志愿醫(yī)生有驚無險地完成了到幾內(nèi)亞后的第一臺兒童腦積水手術,。
或許是這段特殊經(jīng)歷,讓晁爽和隊友們格外惦念這個寶寶,。每天早晨查房,,聽到寶寶強有力的心跳和均勻清晰的呼吸音,她才會放心,。
術后第8天,,孩子恢復得非常好。查完房,、大家準備離開時,,那位年輕的媽媽拿出一個塑料袋,里面裝著一塊幾內(nèi)亞女性常穿的布料,,素雅而精致,。她指指自己,再指指晁爽,。原來,這是送給醫(yī)生的禮物,。雖然膚色不同,,雖然語言不通,但是不能阻隔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融,,這讓晁爽非常感動,。
奮不顧身的搶救
還有一次,晚上6時左右,,已回到暫住地的晁爽突然接到了隊長曾高的電話,,說有一位車禍傷員,需要急診手術,,不能回來吃晚飯了,。晁爽知道中幾友好醫(yī)院本院員工人數(shù)不多,經(jīng)驗不足,,手術室里甚至沒有器械護士,,于是她這名兒科醫(yī)生自告奮勇趕來當起了臨時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