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王銘章:以身殉國為民族爭光
新華社成都11月4日電(記者吳文詡)矗立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新桂湖公園的王銘章將軍雕像,,高一丈二,基座寬四尺,、高三尺,,四周刻有“浩氣長存,祭陣亡將士”的大字,。放眼望去,,巍峨的塑像讓成都秋日霧靄沉沉的天空明亮了許多。
王銘章,,字之鐘,,1893年生于新都縣泰興鄉(xiāng)。父以小販為業(yè),,家境窘迫,,生活拮據(jù)。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興起,,同盟會會員組織同志軍發(fā)動武裝起義,就讀于四川陸軍小學時年18歲的王銘章,,毅然參加了同志軍,,投入與清政府軍的戰(zhàn)斗。
1914年7月4日,,王銘章從陸軍軍官學校第3期步兵科畢業(yè)后,,被分配至川軍劉存厚部供職,初任見習排長,,后升排長,。1916年初,為反對袁世凱竊國稱帝,,蔡鍔率護國軍入川與袁軍對壘,。王銘章隨川軍第二師參戰(zhàn),轉戰(zhàn)于瀘縣,、納溪縣一帶,,升任連長。1920年,,川滇之戰(zhàn)又起,,王銘章升任川軍第7師25團團長,隨后任第11旅旅長,。1924年,,川戰(zhàn)平息,移防德陽縣,,晉升第13師師長,。
北伐戰(zhàn)爭開始后,,川軍奉令改編,王銘章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第4師師長,。1935年7月,,赴峨眉山軍訓團受訓,被授陸軍少將銜,,任41軍122師師長,,次年晉升中將。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大舉向我進攻,,民族存亡處于嚴重關頭。長期卷入內(nèi)戰(zhàn)漩渦的王銘章,,堅決擁護抗戰(zhàn)救國,、“槍口一致對外”的革命主張,請纓出川殺敵報國,。9月6日,,王銘章在德陽縣廣場,召開出川抗日誓師大會,,他慷慨激昂地宣稱:“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過去不知為誰而戰(zhàn),?為誰而死,?……今天奉令出川抗日,是為了挽救國家危亡,,民族生存而戰(zhàn)……”次日,,他返回家鄉(xiāng),,辭別父老,,安撫親人,并預立遺囑:“誓以必死報國,。將積年薪俸所得,,酌留贍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以建立公益事業(yè),?!?/p>
遼寧省遼陽市宏偉區(qū)石廠峪村一條南北向的主干路旁,,白乙化烈士故居近年來人流不斷,。院墻里,一棵據(jù)說與烈士同齡的棗樹今已亭亭如蓋,,見證著英雄的宏偉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