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趙博生:我死國生 我死猶榮
新華社石家莊8月21日電(記者王民)河北省黃驊市慈莊村一座院落,簡樸中透著莊重,,這就是寧都起義主要領導人趙博生烈士故居,。2014年經(jīng)重新修繕后,與趙博生烈士紀念館一同被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開放,。故居內(nèi)陳列著趙博生烈士的部分遺物和生平事跡展覽,,一幅趙博生烈士戎裝照被放置在堂屋北墻的正中央,透過照片上烈士堅毅的眼神,,一段烽火硝煙的革命歷史徐徐展開,。
趙博生,1897年出生于河北滄縣東慈莊(今屬黃驊市)一個農(nóng)民家庭,。1917年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6期,,先后在皖系、直系,、奉系軍隊中任職,。1924年冬轉入馮玉祥的西北軍,任旅參謀長,、特種兵旅旅長,、軍參謀長,參加過國共合作的北伐戰(zhàn)爭,。期間受共產(chǎn)黨人劉伯堅等的影響,,傾向革命,。他曾親自創(chuàng)作《革命精神之歌》在部隊教唱:“側耳傾聽,宇宙充滿饑餓聲,。警醒先鋒,,個人自由全犧牲。我死國生,,我死猶榮,。身雖死精神長生……”
1931年趙博生任國民黨軍第26路軍參謀長時,被調(diào)至江西“剿共”戰(zhàn)爭前線,?!熬乓话恕笔伦兒螅麍詻Q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同時,,與在第26路軍中的中共特別支部取得聯(lián)系,他表示:“我要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準趙博生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12月14日,在蔣介石準備清除26路軍中的共產(chǎn)黨員的危急時刻,,趙博生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所部1.7萬多名官兵在寧都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5軍團,。他先后任紅5軍團14軍,、13軍軍長,,軍團參謀長,、副總指揮,率部參加贛州,、漳州和南雄水口,、建(寧)黎(川)泰(寧)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每戰(zhàn)他都親臨前線,,部署周密,,指揮果斷,屢建戰(zhàn)功,,曾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級紅旗勛章。
1933年初,,國民黨軍集中4個師的兵力分兩路向江西資溪,、金溪,、南城蘇區(qū)進犯,趙博生奉命率領紅5軍團3個團據(jù)守長源廟一帶山脈,,配合主力在黃獅渡一帶消滅敵人,。他指揮部隊連續(xù)打退數(shù)倍于己之敵的瘋狂進攻,堅守住了陣地,,出色地完成了鉗制任務,。1月8日與敵人展開激烈的肉搏戰(zhàn),趙博生在與敵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揮,,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6歲。隨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將寧都縣改名為博生縣,,并在瑞金葉坪廣場上建立“博生堡”,以志紀念,。
“革命先烈們過的日子充滿了槍林彈雨,、血雨腥風,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太應該好好珍惜了,!我們一定要把烈士的遺跡保護好,把革命的精神傳承好,,把英雄的家鄉(xiāng)建設好,!”趙博生烈士族弟、慈莊村黨支部副書記趙恩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