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北京4月29日消息(記者陳銳海)這是離人們最近的群體之一,。一通119電話就能呼之即來,,他們大多五分鐘內(nèi)就能抵達事故現(xiàn)場,。有的甚至“蝸居”鬧市之中,日常訓練的大院周圍是居民樓,。抬頭一看,窗外的衣物與晾曬的被單在風中飄揚,。對樓上的人來說,,他們是“安心的標志”。
這又是人們最陌生的隊伍之一,。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鮮少有時間與你促膝長談,,而且總是全身武裝,,把自個兒裹得嚴嚴實實的,,神秘得很。透過玻璃面罩后面的雙眼,,你很難分清他們誰是誰,,反正看起來都長一個樣兒。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人們更是知之甚少,。
他們是消防員,人們身邊熟悉的陌生人,。
湖北武漢消防支隊江漢中隊在籃球場訓練,。(央廣網(wǎng)記者陳銳海攝)
3月底,四川木里縣森林火災30名撲火人員犧牲后,,社會各界對森林消防與消防救援隊伍的關注度隨之上升,,但他們的真實面貌依舊鮮為人知。
4月下旬,,央廣記者跟隨“追夢火焰藍”網(wǎng)絡主題宣傳活動前往湖北,、湖南、上海等地,,實地走訪近十個消防中隊,,與一線消防員交談后才發(fā)現(xiàn),全副武裝之下的他們,,有著截然不同又相輔相成的AB面,。
湖北宜昌三峽壩區(qū)消防特勤大隊在進行破拆訓練。(央廣網(wǎng)記者陳銳海攝)
他們是神速的,,一接到警情,,不爬樓梯滑豎桿,下個樓只要三秒鐘,,邊穿衣服邊爬車,,一分鐘內(nèi)即可發(fā)車出警。所有動作一氣呵成,,就跟被按了快進鍵似的,。
他們又是慢速的,爬梯,、噴水,、開鎖、打繩結,、甚至是掏馬蜂窩……每一種訓練,、每一個動作,都被一一拆分,、解剖過,,并在每日數(shù)小時的訓練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最多能達七八個鐘頭。這個時候,,生活就跟按了慢放鍵一樣,,每一幀都清晰可見。
他們是最能負重的,,頭盔,、面罩、防火服,,沒有一樣是輕的,。還有腳上那雙鞋,前頭也是裝了鋼鐵的,,再背上氧氣瓶等裝備,,一身行頭最重能有七八十斤。即便如此,,到了火災等突發(fā)事故現(xiàn)場,,他們依舊把人往肩上一扛,健步如飛,。
他們也有無力的時刻,,飯桌上的餐具“出賣”了這點。訓練與出警強度大,,手犯了愛抖的毛病,,拿起筷子怪費勁。相比之下,,他們更偏愛操作簡單的叉子。
他們往往看起來很苦,,生活兩點一線,,不是在訓練,就是在救援,。手被磨破皮,,腿腳無完膚,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有時剛進浴室沒多久,,警報鈴就響,頭上的泡沫簡單一沖,,濕淋淋的身子一頭就扎進消防服里,。如廁中、被窩里……任何情況下的他們都可能被警鈴立馬拽往現(xiàn)場,。
他們又是樂在其中的,,救援中總能碰到奇聞異事,。有人在假期為了出警爽約女友,到了現(xiàn)場才發(fā)現(xiàn)著火的是準丈母娘家,。過年不回家,,一群小伙子湊在寢室里說說笑,也挺樂呵的,,“沒大家認為的那么想家,、那么苦?!币浅鐾昃貋?,大家還會開玩笑說,順利完成新年“第一單”,。
他們是“鐵漢”,,雷厲風行,令行禁止,;他們又不乏柔情,,盡心服務,體貼入微,。
他們是“超人”,,身懷絕技,危急時刻總能現(xiàn)身,;他們也是一個個最普通的小伙子,,跟別人一樣,踏踏實實干好手頭的活,,有著喜怒哀樂,,并積極與生活和解。
上海消防總隊車站中隊每月20日在南京路設為民服務點,。(央廣網(wǎng)記者陳銳海攝)
同樣,,沒有一個生命是為了犧牲而存在的。因此,,提高消防救援隊伍的專業(yè)性與職業(yè)性,,就成了勢在必行的大事。
隨著2018年4月國家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原公安消防部隊和武警森林部隊兩支隊伍近20萬人已于當年10月集體退出現(xiàn)役,,成建制劃歸應急管理部,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轉制后首批消防員的招錄工作也已完成,,3萬名新錄取的消防員已陸續(xù)于各地報到,開始專業(yè)訓練,。同時,,我國也成立首個消防救援本科院校,,專門培養(yǎng)消防救援專業(yè)人才。
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進程中,,消防員的綜合素養(yǎng)與基本待遇也將逐步提高,。唯有如此,消防服的外面才能再套上一層隱形的保障,,這群守護人們安全的人才能更安全,,更穩(wěn)定。而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也將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