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心系祖國人才培養(yǎng) 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逝世
享譽全球的科學家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李政道教授
于美國當?shù)貢r間2024年8月4日凌晨2時33分
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
享年97周歲
作為開創(chuàng)華人
獲得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大師之一
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
學術生涯中嚴謹治學
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
統(tǒng)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諸多領域
為物理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持久而明確的貢獻
小學到本科未取得正式文憑唯一擁有的就是博士學位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李政道在家排行老三,打小酷愛閱讀,,所讀書目遍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領域,,常常沉浸書香便不知書外所蹤。正是這份勤學善思,,李政道演繹了從小學到本科均未取得正式文憑,,唯一擁有的就是博士學位這一罕見傳奇。
李政道16歲時通過自學,,考上浙江大學,,師從“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和“兩彈一星元勛”王淦昌,兩位老師的教導點亮了他耕耘物理科學的心燈,。
由于戰(zhàn)爭動亂,,李政道轉(zhuǎn)學至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在西南聯(lián)大,,中國物理學界富有名望的教授吳大猷,,向李政道提供了最優(yōu)質(zhì)的物理學教育平臺。
1946年,,經(jīng)吳大猷推薦,,李政道以大三學生身份破格獲得機會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費米(E. Fermi),。在這里,李政道的學術研究不局限于某個特定的學科——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tǒng)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多個方向均被覆蓋,。
四年后,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在芝大天文系任助理研究員,,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tǒng)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tài)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此后,,李政道又先后到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
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李政道長期沉浸于物理學的美妙世界中,,自稱物理是其生活方式,。在李政道車載斗量的學術成果當中,宇稱不守恒定律無疑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個,。1957年,,他與楊振寧一起,用這個定律摘下了物理學的王冠——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和楊振寧1957年在普林斯頓
1957年10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shù)學學院楊振寧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李政道教授以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理由是“因他們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的深刻研究以及由此導致有關基本粒子方面的許多重要發(fā)現(xiàn)”,。
△瑞典國王給李政道頒授諾獎
李政道和楊振寧自1956年10月1日正式發(fā)表論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恒質(zhì)疑》到以這一重大理論成果榮膺諾獎,,歷時僅13個月整,創(chuàng)下諾貝爾獎頒獎史上獲獎最快的紀錄,,這一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左三),、楊振寧(左一)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心系祖國科學教育事業(yè)和人才培養(yǎng)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改革開放以后更是不遺余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yè)進步,,為中國科學教育戰(zhàn)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1979年至1989年,,發(fā)起并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lián)合培養(yǎng)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選拔推薦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領軍學者和社會棟梁,,創(chuàng)設了我國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新范式。
1985年,,倡導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持續(xù)打造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生力軍數(shù)十萬人,。
1998年,發(fā)起設立秦惠?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擇優(yōu)培育我國基礎科學后備軍數(shù)千人,成為我國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
倡導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聯(lián)合委員會機制和建設我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促成北京譜儀(BES)、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為我國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導和傾力幫助,。
倡導成立北京現(xiàn)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進前沿科學研究,,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和青年學者成長,,為構(gòu)建開放型教學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環(huán)境爭取了政策支持。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李政道先生心通天宇,,情系華夏
用近百年的物理人生
譜寫出不朽的傳奇華章
緬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