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階段,,自2016年1月沙特與伊朗斷交至今,。沙伊斷交和今年沙特與卡塔爾斷交導致雙方的對抗公開化、陣營化,、教派化,。而黎巴嫩總理哈里里辭職事件、也門胡塞武裝與沙特互射導彈事件,、沙特領導成立41個遜尼派國家組成的反恐聯盟,、也門形勢緊張,都是中東地區(qū)格局冷戰(zhàn)化進一步發(fā)展的表現,。而敘利亞戰(zhàn)后重建也將成為雙方博弈的焦點所在,。
陣營化、教派化,、代理人化
中東地區(qū)格局冷戰(zhàn)化的表現及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中東國家的陣營化,。中東國家日漸分化成以沙特和伊朗為核心的兩大陣營,這導致海合會和阿拉伯國家的分裂進一步加劇,。另有一些地區(qū)大國則游移于兩大陣營之間并企圖漁利,,比如土耳其、埃及,,它們與沙特,、伊朗的關系十分微妙,既合作又競爭,。例如,,土耳其一方面參加沙特領導的41國反恐聯盟,但又在卡塔爾斷交危機中支持卡塔爾,;埃及雖然參與打擊胡塞武裝并加入反恐聯盟,,但顯然是因為在經濟上有求于沙特才做出的妥協,雙方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權的矛盾仍然存在,。
其次是中東地區(qū)矛盾的教派化,。以沙特為首的海灣國家試圖通過“什葉派陰謀論”激活地區(qū)教派沖突,以教派邏輯定義地區(qū)關系和建立地區(qū)秩序,,通過強化海灣地區(qū)遜尼派同盟,,對伊朗和什葉派勢力進行打壓和孤立。與沙特主動挑起地區(qū)教派矛盾有所不同,伊朗一直試圖避免掉入沙特設置的教派話語陷阱,,其重要原因在于,,擔心因教派矛盾在中東陷入孤立。但這并不妨礙伊朗將教派作為動員中東什葉派反對西方及其盟友的一種軟實力工具,。伊朗對巴林危機,、敘利亞危機和也門危機等地區(qū)熱點問題的介入,其教派動員雖然有實有虛,,但“以教派為基礎的聯盟是伊朗確保其影響力為數不多的手段之一”,。
最后是地區(qū)熱點問題的代理人化。在沙特,、伊朗兩個陣營的對抗中,,沙特、伊朗本身有美國和俄羅斯代理人的色彩,,沙特,、伊朗在中東內部又各有代理人,形成雙重代理人格局,。2011年以來,,沙特與伊朗圍繞巴林、敘利亞,、也門,、伊拉克,、卡塔爾,、黎巴嫩等國家展開持續(xù)不斷的博弈。隨著沙特與伊朗博弈的升級,,也門,、黎巴嫩、敘利亞乃至伊拉克的緊張局勢都有進一步升級的危險,。
(劉中民 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教授)
新華社巴格達2月11日電(記者張淼 程帥朋)伊拉克總統(tǒng)薩利赫11日呼吁必須加速搜集和保存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犯罪證據,,審判涉嫌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的極端組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