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漢森機器人公司研發(fā)的人形機器人索菲婭被沙特阿拉伯授予公民身份,,成為史上第一個被授予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婭擁有與人類相同的外表,能夠憑借臉部和頸部的62個肌肉結構變換表情,,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實現(xiàn)面部識別,、語言理解以及與人類互動。
擁有部分人類外貌特征的機器人被稱作仿人機器人,,在外形,、動作上與人類一致的機器人叫做人形機器人。同其他功能相對簡單的機器人相比,,人形機器人可以說代表了機器人的最高水平,,它不僅需要具有人類的外形、五官,、表情,,像人一樣說話、運動,、思考,,甚至還能像人一樣產(chǎn)生感情。索菲婭最近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她”想有個家,,想有個機器人女兒。
事實上,,對機器人而言,不要說擁有人類的情感,,就連像人一樣走路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越是人類下意識的動作,機器人就越難實現(xiàn)。目前已應用于玩具,、教學等領域的仿人機器人雖然能夠模仿人的表情,、動作,,但囿于技術水平的限制,更多的是按照編好的程序行事,,不能很好地對環(huán)境變化主動做出反應,。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人形機器人與真實的人類已經(jīng)難分高下,甚至在智力,、體力上超越了人類,,但現(xiàn)實中機器人能夠?qū)崿F(xiàn)的功能和應用還非常有限,。
既然難度如此之大,為什么還要研制人形機器人,?除了科學家挑戰(zhàn)未知,、知難而上的勇氣推動外,更重要的是其特殊的用途,。第一,,現(xiàn)有的物質(zhì)世界是人類根據(jù)自身的身材、形狀,、習慣構建的,,人形機器人可以更容易地適應這個既有的世界,比如可以使用汽車,、桌椅,、人類的各種工具等。第二,,在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對同類表情,、姿勢、語言進行本能反應的能力,,如果機器模仿人的表情、動作,,人類能夠更好地理解,,從而提高人與機器的交流效率,。第三,,人類更愿意與同類交流,人形機器人能夠提供現(xiàn)實的感知刺激,,已經(jīng)被用于治療恐懼癥、兒童自閉癥和重度網(wǎng)絡使用者的社交障礙等,。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人形機器人的功能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并將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取代人類完成看護嬰幼兒,、護理老年人和病人的工作等。當然,,這樣的機器人也可能會給人類造成極大困擾,,并對人類社會在倫理和法律等方面造成沖擊,。在倫理上,人類可能會對機器人產(chǎn)生感情,,把機器人當做自己的孩子,、伴侶,,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在1970年曾提出“恐怖谷”理論,,認為隨著機器人與人類相似度的提高,人們對機器人的好感度會不斷提高,,進而對人類社會原有的人際關系產(chǎn)生沖擊,;在法律上,,具有“公民”資格的機器人是否也具有與人類一樣的人格權,、財產(chǎn)權,?是否需要像人類一樣對違法后果承擔法律責任……這都是人類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jīng)濟研究所研究員 李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