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羅主義”代表的“胡蘿卜加大棒”那一套,只會讓拉美人民進一步看清楚誰才是真正的“掠奪者”。
2月7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結束上任以來的首次拉美之行。蒂勒森此行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爭議和火藥味,。在啟程前往墨西哥前,他在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發(fā)表演講,,公然建議委內瑞拉軍隊策劃讓馬杜羅下臺的“和平過渡”,,大肆鼓吹早已落滿灰塵的“門羅主義”,并指責他國與拉美開展互利合作,,表現出十足的傲慢和虛偽,。只要是有一定國際常識的人,大約都會對這個情況深感震驚,。
“門羅主義”,,出自1823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門羅提出的“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宣言,雖幾經衍變,,但長期是美國對拉美政策內核,。“門羅主義”名義上聲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實質是為美國獨霸美洲,、推行強權政治開路,使其可以在美洲任意行使所謂“國際警察權”,,迫使拉美國家按美國意志行事,。在拉美國家人民眼中,,“門羅主義”毫無正義可言,但在蒂勒森的話語中,,這一充滿爭議的理念“在今天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當年”“(門羅主義)很明顯……是成功的”,。
對美國來說,“門羅主義”當然是“成功”的,。蒂勒森在得州發(fā)表此番言論時,,腳下所踩的土地便是“門羅主義”的“戰(zhàn)利品”。1846年,,美國武裝入侵墨西哥,,強迫墨西哥簽訂《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將包括得克薩斯在內的230萬平方公里墨西哥領土收入囊中,,這也是“門羅主義”第一次付諸實踐,。
“門羅主義”給拉美帶去的是無休止的軍事干涉、政權顛覆和社會動蕩,。在過去100多年間,美國武裝入侵過墨西哥,、古巴,、尼加拉瓜、多米尼加,、海地,、洪都拉斯、危地馬拉,、格林納達和巴拿馬等多個國家,。“門羅主義”早就是美國干涉,、擴張和稱霸的一個代名詞,,并深深嵌進拉美人的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