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馬累8月31日電 通訊:用汗水與智慧建起印度洋美麗“彩虹”——中馬友誼大橋建設者攻堅克難記
新華社記者朱瑞卿 杜才良
風景旖旎的馬爾代夫以藍天碧海,、白沙椰影聞名世界。隨著中國援助的中馬友誼大橋30日正式開通,,這座大橋成為馬爾代夫向世界展示的一張嶄新名片,。
中馬友誼大橋好似一彎彩虹橫跨印度洋海面,連接著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和一旁的機場島。修建這樣一座大橋是馬爾代夫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夢想,也是中國建設者用心創(chuàng)造的杰作。然而,,大橋建設的每一步都充滿艱辛。
中馬友誼大橋項目總工程師程多云31日告訴新華社記者,,大橋建設始于2015年年底,,“那時,剛到這里準備搭設棧橋,,我們就被洶涌的印度洋打了個措手不及,。大橋施工海域浪高超過3米,涌浪周期最長有14秒,,海水流速超過每秒1.5米,,施工面臨難以想象的困難”。
“不打通棧橋,,在海上就沒有立足之地,,還談什么下一步的施工?哪怕是利用好每波海浪間的幾秒空隙,,我們也要啃出一條路來,。”程多云回憶說,。
焊接棧橋時,,工程隊安排專人負責觀察涌浪,涌浪一來,,觀察員馬上呼喊,,施工人員立即起身,將焊鉗高高舉起,。浪一過,,繼續(xù)施焊。他們就是如此往復地與巨浪抗爭,。
就這樣不顧海水日復一日的沖刷,,中方建設者在2016年6月底將大橋馬累側(cè)的400米棧橋全部“啃出來”,在海上開辟出一條施工生命線,。
棧橋搭建完畢,,兇猛的涌浪如夢魘一般繼續(xù)困擾著大橋的建設者。
除打通棧橋外,,大橋主橋鋼護筒的吊裝,、施沉、打樁同樣是整個施工過程中的重點,。洶涌的海下暗流,、復雜的珊瑚礁地質(zhì),也讓施工難上加難,。
“大型浮吊受涌浪影響起伏高差近3米,,吊鉤搖擺二三十米,根本無法施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沒有‘靠天吃飯’,沒有被動等待大海風平浪靜,?!背潭嘣聘嬖V記者。摸清海洋水文氣象規(guī)律,,研究適合船舶作業(yè)的運動姿態(tài),,開展波高和波浪周期的科學預報……項目科研團隊主動出擊、晝夜鉆研,,探索出運用科技手段在印度洋深海涌流中作業(yè)的寶貴經(jīng)驗,。
在攻克技術(shù)難題的同時,中方建設者還時刻面臨著馬爾代夫惡劣氣候條件的挑戰(zhàn),,如高溫,、高鹽、高濕,、高輻射等,。
中馬友誼大橋是中國和馬爾代夫兩國在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領域的標志項目。如今大橋屹立在海天之間,,三個“V”形墩如同三只身姿優(yōu)雅的海鷗,,似振翅翱翔,又似馳騁夢想,。
如果說馬爾代夫上千座島嶼是印度洋上的一顆顆珍珠,,那么中馬友誼大橋就是建設者用智慧和艱辛勞動串起的第一根珠線。這座大橋?qū)⒁I馬爾代夫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新華社馬累8月30日電(記者朱瑞卿 唐璐)中國援建的中馬友誼大橋30日晚正式開通,。 馬爾代夫總統(tǒng)亞明和中國政府代表,、國家國際發(fā)展合作署署長王曉濤當晚共同按下開通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