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么要選擇“脫歐”?我在英國采訪時,常常聽到英國人用“豬耳朵”和“貴皮鞋”這兩個例子來回答,。
一個例子是說英國的豬耳朵沒法向許多歐洲以外地區(qū)出口,。目前,英國向外出口的豬必須按歐盟規(guī)定在耳朵上穿孔,打上耳標會影響豬耳朵向一些將其視為美食的國家出口,比如中國,。英國人認為,“脫歐”后英國可以自己重新設計出口標準,在豬的其他部位穿孔,讓更多英國豬耳朵擺上中國人的餐桌,。
另一個例子是在當前歐盟貿易政策下,英國消費者不得不買更貴的鞋。英國經濟是全世界服務密集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服務業(y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9%,。英國經濟更多是基于服務業(yè)而非制造業(yè),而歐盟在制定貿易政策時考慮更多的是保護所有成員國的利益,特別是一些制造業(yè)發(fā)達國家的產業(yè)利益,。比如,歐美曾為了保護意大利的皮鞋制造業(yè)的利益,削減從中國進口的鞋制品份額。英國人認為,這就意味著,英國消費者要購買更貴的鞋,。
這兩個例子充分說明,英國人選擇“脫歐”有經濟考量,。在英國人看來,要與歐盟外的市場更好地“戀愛”,就必須先和歐盟“離婚”,然后才能更自由地制定更為英國量身打造的貿易政策,。
一個世紀的“相愛相殺”
經濟政策只是英國與歐洲大陸在過去一個世紀里“相愛相殺”關系的一個方面。
縱觀英歐關系史,“歐洲問題”——即英歐之間是何關系的辯論,始終是英國政治議程上重要的問題之一,也是二戰(zhàn)后導致英國政黨內部分歧和黨派之爭最多的政治議題,。
而從更深層面看,“脫歐”反映出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不斷衰落的大不列顛努力調整自己與外部世界關系的艱辛嘗試,。不斷“拷問靈魂”的英國在尋找一個重要問題的答案,那就是“日不落帝國”解體后,英國究竟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何種角色,。
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是英國人在涌動的民粹浪潮下對這一問題的最新作答,。這一選擇的背后是英國民眾對現(xiàn)實的憤怒,這憤怒肇始于“全球金融危機”對建制權威的破壞,積累于中產階級常年的收入滯脹,加速于移民涌入與難民危機的沖擊,最終發(fā)作于民粹浪潮催生的“仇歐”情緒。連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本人也多次承認,英國人“脫歐”選票的背后更多是對英國國內民生問題的怨聲載道,。
“脫歐”的投票結果讓英國成為首個投票脫離歐盟的國家。英國和歐盟長達40多年的“婚姻”面臨終結,。不過,盡管此次英國人在公投中真的選擇了脫歐,但是英歐之間也很難真正說再見,。
“親歐”與“疑歐”的激蕩與對決
“脫歐”全民公投,只是百年來英國“親歐”與“疑歐”兩種政治傾向又一次的激蕩與對決,是在英國久負盛名的實用主義政策下誕出的“分享歐洲一體化好處”與“避免承擔一體化義務”兩種情緒的又一次糾結。
一水之隔,民情迥異,。一條淺淺的英吉利海峽讓英倫三島始終游離于歐洲大陸之外,就像一只巨帆孤懸海外,。英國人有意無意以島國身份為出發(fā)點的意識,形成了獨特的盎格魯-撒克遜的安全觀與利益觀,在政治文化上與歐洲隔著一條明顯的界限。
特別是二戰(zhàn)帶給英國和歐洲大陸不同的教訓,強化了這條界限:歐洲大陸在戰(zhàn)后開始限制主權國家和民族主義的擴張,尋求國與國之間更廣泛的合作,避免當年因德法沖突與對抗帶來的戰(zhàn)爭悲??;英國則認為,正是與歐洲在地理上的隔離,讓英國免遭被外敵占領的滅頂之災,歷史上一直存在的“疑歐”情緒得到加強。
因為歷史發(fā)展軌跡不同,、特定的政治經濟理念以及現(xiàn)實利益的訴求,在戰(zhàn)后的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英國始終“若即若離”,。歐洲共同體成立之初,英國始終“冷眼旁觀”,直到1973年才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
從其后英國拒絕成為申根區(qū)和歐元區(qū)成員這兩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英國其實是“身在歐洲心不在”,在涉及向歐盟讓渡主權的問題上,總會出現(xiàn)一些抵制,保守主義特征明顯,。特別是過去數(shù)十年中,英國公眾對歐盟制定的單一貨幣,、統(tǒng)一歐洲等宏偉目標反應冷淡,參加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率不足30%,是歐盟成員國中投票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歷史上,實行代議制的英國一共只舉行過三次全民公投,其中兩次涉及英歐關系,。1974年——即英國加入歐共體僅僅一年后——取代保守黨政府的工黨政府就開始與歐共體重啟談判,以糾正對英國“不利的”加盟條件,并于次年就是否保持歐共體成員國地位舉行了英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范圍的全民公決,。
雖然1975年的全民公決讓英國保持了歐共體成員國地位,但對歐盟始終缺乏熱情的英國,逐漸成了歐洲一個“勉強的伙伴”。析其原因,一方面是英國對沒有成為歐共體六個創(chuàng)始成員國之一始終耿耿于懷,因為歐共體最初的條約和策略框架,都是為解決創(chuàng)始國之間共同關心的問題而設計,尤其照顧到法國和德國的利益,;
另一方面,因為英歐之間在政治和文化傳統(tǒng)上存在明顯差異,比如英國的“議會主權”觀念(被稱為“議會之母”的英國議會享有至高無上的立法權)與歐洲聯(lián)盟法的“最高效力”原則產生沖突,;再如,作為英國國家傳統(tǒng)的“自由主義經濟理念”,追求加強歐洲單一市場的發(fā)展,反對歐盟在一些領域加強規(guī)制,更反對侵蝕國家主權、在政治上更緊密,、聯(lián)邦式的歐洲一體化,。
“脫歐”與“留歐”陣營的對壘
事實上,從19世紀末開始,特別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英國的實力不斷下降,在經歷“從島國到‘日不落’帝國再到中等強國”的興衰后,不得不逐漸調整自己曾經對歐洲大陸的“光榮孤立”政策,開始向歐洲回歸。
有學者認為,丘吉爾“三環(huán)外交”思想(即英聯(lián)邦和英帝國為第一環(huán),英美盟友關系為第二環(huán),聯(lián)合起來的歐洲為第三環(huán))的提出和后來的逐步調整,就是英國向歐洲靠近的現(xiàn)實主義外交的突出體現(xiàn),。今天,“三環(huán)外交”思想已經成為英國外交政策之根本,歐洲成為英國外交中的重要組成,。
在“脫歐”與“留歐”兩個陣營的對壘中,支持“脫歐”者認為,離開歐盟會減輕英國對歐洲援助的負擔,賦予英國更完整的主權和更大的自主性;支持“留歐”者則警告,脫歐將造成英歐“雙輸”,會引發(fā)英國股市崩潰,、房價暴跌,、勞工短缺,倫敦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將被嚴重動搖,。
而仔細梳理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不管英吉利海峽上的風向如何、風力如何,英國這艘帆船,其實從來就沒有真正駛出過歐洲海港的懷抱,。
從古羅馬人征服英格蘭,、將其作為古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到1066年歐洲諾曼人入侵英吉利、封建君主制在英國建立,;從二戰(zhàn)戰(zhàn)事中英國發(fā)揮重要作用,、并在“冷戰(zhàn)”中攜手歐洲對抗蘇聯(lián),到1975年英國人投出超過67%的贊成票保持歐共體成員國地位,英國雖然對歐洲“猶豫、搖擺,、矛盾,、迷茫”,但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與歐洲真正一刀兩斷,。
“疑歐主義使英國的相當一部分人希望遠離歐洲,而與歐洲之間巨大的現(xiàn)實利益又讓英國每每在國力衰落時選擇靠近歐洲,兩相博弈,造成了英歐之間雖然走不近但也分不開的現(xiàn)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前駐英大使馬振崗說,。
巨大的經貿利益是英歐之間一塊強有力的磁鐵。經濟上看,歐盟是英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英國與歐盟國家的年貿易額超過6000億英鎊,占英國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同時,歐盟既是英國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來源地,也是英國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
退出歐盟,意味著英國向歐盟的出口有可能重新受到英歐間貿易壁壘的制約,其吸引國外投資的能力及與之相關的就業(yè)也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英國若脫離歐盟這個擁有7億人口的巨大統(tǒng)一市場,短期內英國經濟發(fā)展會受到沖擊,英鎊出現(xiàn)跌勢,、貶值,應不意外,;而失去第二大經濟體的歐盟也將遭受一場強度不低的金融震蕩。
也有專家認為,基于英歐之間密切的經貿關系,英國即使“脫歐”,也仍將通過與歐盟的談判,享受到此前單一市場中零關稅,、非關稅壁壘的待遇,。但冗長、復雜,、史無前例的“脫歐”談判至今仍未明確“后脫歐”時代的英國將與歐盟形成何種貿易關系的問題,。
英國公投結果是“脫歐”,這是歐盟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成員國選擇退出的情況,可以說是對歐盟一體化進程的沉重一擊。而英國在退出歐盟與世界其他地區(qū)既有的自由貿易協(xié)定之后,也面臨與包括美,、中,、日等在內的各方進行艱難而復雜的貿易協(xié)定談判,用卡梅倫的話說,脫歐將使英國進入“長達十年的不確定期”。
英國與歐盟之間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不再是歐盟成員國,英國和歐盟也難避一種特殊關系,。
路透社11日報道說,非洲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坦桑尼亞人穆罕默德·德沃基當天早晨在該國最大城市被持槍歹徒綁架,,后被解救。警方已經逮捕了幾名嫌疑人,,正在緝拿其他在逃綁架者,,并調查綁架的具體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