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人心中多有屬于自己的大師,自己的名著,。在西方文學經(jīng)典中,,我尤其喜歡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雨果的《悲慘世界》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我不厭其煩地給朋友們講述簡愛,、冉阿讓和聶赫留朵夫給我?guī)淼木裾鸷场_@種種精神震撼,,在我的心中蕩開的漣漪,至今沒有完全消失,。
然而如多數(shù)人推崇的更多的文學名著,,我要么聞所未聞,要么讀過不知所云,,要么至今提不起閱讀的興趣,,比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魯斯特的 《追憶逝水年華》等,。如果我也在心中認定他們是名著的話,,那我肯定是人云亦云假話連篇了,因為我并未親自感受過這些作品的精神魅力,。
茫茫書海,我不喜歡的我就不讀,,不必管別人怎么夸得天花亂墜,。書到今生讀已遲,我就讀自己喜歡的,。倘能從自己喜歡的作品中,,收獲一己的快意與歡愉,并因之而使自己不斷強大起來,,已是難得的福分,,又何必索求太多呢?閱讀欲望的無邊無際,,不也是人生的困惑,?多少次面對所謂“必讀書單”的時候,我總是心生強烈的疑惑,。這個世間,,哪來的必讀書呢?比如為考試為職業(yè)而讀的讀書,,是不在真正的讀書之列的,。“必讀書單”帶著一張嚴肅的面孔,,說一不二的口氣,,令人疏遠之余,還帶著三分畏懼,。竊以為,,書單其實都是用來推薦的,“推薦”二字帶著商量的語氣,,給人一種靈活的自由度,??床豢赐扑]書單隨你,讀不讀隨你,,怎么讀隨你,,讀后有啥感受更是隨你。
因此,,每個讀者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名著名篇,,在閱讀的人生歷程里,不必也不可能苛求讀者擁有一樣的取舍標準,。從這個角度來說,,閱讀是自由的、任性的,,即使是在已有定評的傳世經(jīng)典面前,,你也可以讀不下去就放下,看不明白就離開,。誰也不能強制你把某一本艱澀難啃的名著讀完,。此時此刻,自由是閱讀的外在標準,,愉悅是閱讀的內(nèi)心感受,。人類文明由古至今,從來沒有一本寫給世間所有人讀的書,。
對中國讀者來說,,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四大名著”,不必非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四部長篇不可,。你如果認為《聊齋志異》與《儒林外史》也在四大名著之列,,又有何不可呢?那些書目,,給予我們的不應當是束縛或局限,,而應是一種參考與借鑒。這樣才能讓我們在領略文字風景的同時,,保持一份自由,,在與書籍的耳鬢廝磨中漸漸心生愉悅。如此一來,,書籍成為生活的伴侶,,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可以期待的現(xiàn)實,。
唯有自由與愉悅雙重標準的兼而有之,,才能讓讀者充分感受閱讀之美,也才可能從一個認識到讀書好的人,,變成一個好讀書樂讀書的人,。在一個好讀書樂讀書的人心中,,閱讀之旅不是短暫的驛站休整,而是每日的沉潛把玩沉迷其中,,不讀書則心中感到不暢快不舒服,,好像缺了點什么。長久住在一個沒有書房的地方,,住在一個沒有書的地方,,他也會覺得是住在一個蒼白乏味的空間里,少了人生該有的詩意與繽紛多彩,。
(作者系書評人)
□張家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