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
“金磚四國”的概念,2001年11月在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撰寫的《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金磚》 一文中首次被提出,。2003年10月,,美國高盛公司發(fā)表一篇名為《與金磚四國一起夢想》 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預測,,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經歷劇烈調整后,,金磚四國將悉數(shù)進入全球前六大經濟體的行列,排名是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由此,,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被金磚國家所吸引,,并為未來金磚國家友好合作機制創(chuàng)造了契機。
這幾天,,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正在中國廈門舉行,。此次會晤的主題是“深化金磚伙伴關系,開辟更加光明未來”,。在這場全球矚目的盛會背后,,全球經濟的情形卻已發(fā)生了變化,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似乎被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所掩蓋,。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歐美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是全球化的主導者。從15世紀地理大發(fā)現(xiàn)開始,,歐美等西方國家開始跨越國家和地區(qū)的界限,,把全球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聯(lián)通。伴隨國家新自由主義的思潮,,各種資源得以在全球范圍內流通和配置,。
美國的霸主地位正得益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美國的經濟強國地位主要由其二戰(zhàn)時兜售軍火并依靠租借條約等,,積累大量財富而得以鞏固,。之后,又借助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馬歇爾計劃這兩個重要的標志性事項,,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馬歇爾計劃還推動西歐自由貿易體系的建造,促進了全球經濟向一體化合作邁進。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鎮(zhèn)舉行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有關國家簽署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xié)議和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協(xié)議,,確立了美元和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貨幣和美元直接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由此,,美元正式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1947年至1951年實施的馬歇爾計劃進一步加速了美元的國際化。美國通過提供貸款給歐洲國家,,促進了歐洲經濟的復蘇,,減輕了西歐戰(zhàn)后的重建問題,并轉移了國內過剩產能,,擴大了美元在國外流通規(guī)模和流通范圍,。
盡管布雷頓森林體系因不能夠維持美元的匯率而于1971年解體,但這仍未能真正動搖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和已建立起來的制度安排,。世界各國還是需要利用前期已積累的美元外匯儲備進行貿易結算,。美元依靠其作為國際貨幣的“慣性”特征和“自然壟斷”特征,繼續(xù)保持著國際貨幣體系的主導地位,。同時,,依靠美國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力量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繼續(xù)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