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戎麗娟
【新聞隨筆】
開學季,,大學生的生活費又成了媒體熱議的話題。一份2016年大學生消費理財觀的調查顯示,,中國大學在校生月均消費1212元,;有媒體調查稱,近三成在京大學生每月生活費超過1600元,。這還不算手機,、電腦等動輒上萬元的電子設備。因此,,不少家長感慨壓力山大,,媒體也照例批評大學生“不體諒父母,花錢太多”,。
這種批評可以理解,。表面上看,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月消費支出也就1426元,,而基本沒有收入的大學生的月均消費已接近這個平均水平。
但是,,大學生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理應有著與成年人相同的需求:不光是滿足自己的生存所需,,也要滿足社交、個人興趣發(fā)展等需要,。而且,,一個人該花多少錢這個問題,答案實在不該只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字,。就像吃一頓飯要花費多少錢,,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回答肯定大不一樣。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是一樣,,首先要考慮的是家庭經濟水平,。
在這個基礎上,更重要的問題是:錢花到哪兒去了,?大學四年,,是大多數(shù)學生為走進社會做準備的最后一站,無論是在知識技能的儲備上,,還是在人際交往的情商上,,又或者是關于金錢的“財商”培養(yǎng)上,都在與社會銜接,。因此,,一味地要求大學生“省錢”,壓抑消費需求絕不是明智之舉,。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把錢花在刀刃上,。
“會花錢”比“不花錢”“少花錢”更重要。筆者就是一個反面案例,。由于長期受“勤儉節(jié)約”的教育,,在上大學期間,筆者對任何一項支出都要再三衡量是否值得,,而大多數(shù)培訓和考試的費用并不低廉,,所以,當筆者還在反復權衡性價比的時候,,較少“節(jié)儉”心理負擔的同學已經完成了培訓,,瞄準下一個目標了。作家閆紅曾經比較過她和弟弟的人生,,反思我們由于過于重視“匱乏教育”,,導致“人”這個最終的目的反而被忽略了。
所以,,只要錢花得值,,多花錢并不等于“敗家”。而判斷錢花得是否值,,應該看是否有利于提升自己,。要盡量減少享受型消費,,增加投資型消費,在量力而為的基礎上,,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財能力、掙錢能力,。
近年來,,由于針對大學生的詐騙案件頻發(fā),校園貸也屢屢爆出巨額借貸無法償還的新聞,,越來越多的專家提倡高校增設“財商”教育課程,。而多項調查表明,大學生的“財商”普遍較低,,存在很多誤區(qū),,比如超半數(shù)大學生認為“不欠債、不貸款才是最好的理財方式”,,消費沒有計劃,,隨心所欲等,這可能是比花了多少錢更重要的問題,。
因此,,單純地討論“大學生是否花錢太多”,可能還是我們多年的匱乏教育下的思維慣性,。怎樣花錢也是要學習的,,消費觀的培養(yǎng)需要有一個過程,與其關注花了多少錢這個簡單的數(shù)字,,不如建議家庭和學校都重視“財商”教育的問題,,從小培養(yǎng)良好的消費觀。
(作者:戎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