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從路
進入9月中旬,開學季雖然告一段落,,但圍繞教育的話題卻層出不窮,。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實行新高考改革的上海,,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僅占總數(shù)的30%;浙江的近30萬考生中,選考物理的也只有8萬人,。物理學科被考生“嫌棄”,,與曾經(jīng)流行的“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形成鮮明對比,。
物理學科“遇冷”背后有多方面原因,。對學生來說,“物理太難”使得作業(yè)量大幅增加,,還不一定能取得高分,,可謂“性價比太低”。在不少家長看來,,高中物理中的牛頓力學,、電磁學等知識太過高深,,不從事科學研究的孩子們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常識也就綽綽有余,。對學校而言,,物理學科非常依賴教學資源,因此一些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欠缺的學校傾向讓學生放棄物理,。而一些地方的新高考模式中,,自由選考的三門科目并非按照實考分數(shù),而是采取對全省位次進行排名賦分,,即便是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擔心無法獲得較好的位次而選擇放棄,。
前不久,教育部將科學課程提前到小學一年級,,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重要目標,;而到了高中階段,,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和帶頭學科的物理卻遭冷遇,這讓很多物理學界人士“心塞”,。教育專家認為,,物理教育的缺失會帶來許多后果,,對國家來說,物理人才出現(xiàn)斷層將導致工業(yè)發(fā)展后繼乏力,;而在個體層面,沒有物理知識做基礎,,進入大學階段進一步研究將遇到阻力,。
高中階段學習的物理知識,,在后來的學習乃至工作中,,直接作用可能不明顯,但物理學科培養(yǎng)的理性思維和邏輯能力,,以及對宇宙,、自然的興趣和認知,對所有學科都有意義,。今天,,各個行業(yè)各個領域的交叉發(fā)展要求我們的知識體系更為多元和健全,要想在加速迭代的格局中掌握主動權,、避免被淘汰,,科學思維非常重要,。面對高考,,個人選擇的空間可能會被升學壓力所擠壓,,不利于得分的物理在一次次功利考量中被排除,,但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清楚一個道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考上大學并不是終點,未來的跋涉還需要在基礎學科有深厚積淀,,才能厚積薄發(fā),。
事實上,,不少地區(qū)在探索新高考改革中,已經(jīng)意識到可能造成的物理學科“遇冷”等問題,,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不斷出臺,,比如確定物理作為理科必修課程,比如一些大學在某些專業(yè)招生中明確物理是必選,。這讓我們看到,,教育改革不僅需要良好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而在當下,,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依然是一個值得不斷被追問的命題,。通過3+X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空間,,但如何確保物理這樣的基礎性學科不“遇冷”,,這需要在尊重個性發(fā)展和滿足整體利益之間做好平衡,。
教育的初衷是育人,??陀^來說,,目前高考還是指揮棒,,學生和家長不可避免地追求高分,但涉及未來長遠發(fā)展時,,更應該從短期利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追求更完備,、更長遠,、更豐富的目標,。換句話說,,破除功利主義、回歸教育初心,,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