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以為,,兒童性侵案件在偏遠地區(qū),、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發(fā)生得多,,城市地區(qū)發(fā)生得少,。但實際并非如此,。根據(jù)“女童保護”的統(tǒng)計,,2013—2015年的媒體曝光中,,城市地區(qū)發(fā)生的性侵兒童案例比例,,比農村地區(qū)要高,;
我們會覺得性侵孩子的都是陌生人。事實上,,性侵孩子的人大多數(shù)是熟人,。施害者,可能是鄰居,、親屬,、老師,甚至是家庭成員,。統(tǒng)計顯示,,2013—2016年中,熟人作案比例大,最高占87.87%,;
我們也許覺得性侵只會針對稍大一點的孩子,。但事實上,任何年齡的孩子都可能遭受性侵,。2015年1月,,福建南平,一個6個月大的女嬰被她的堂叔抱走性侵,,抱回來的時候,,嗓子都哭啞了,紙尿褲也不見了,,下體還往外滲著血,,慘無人道;
我們甚至覺得男孩不可能遇到性侵,,但事實上并不是,。2016年1月,大連某私立中學一名男生站出來,,捅破了這個班里被隱藏了兩年多的秘密:班主任長期猥褻班上的10多名男生,;
我們常以為性侵者都會都使用暴力,但實際上,,有時候性侵者會利用賄賂,、誘騙、關愛等手段,,誘騙孩子,。
意識
而在“談性色變”的思想禁錮下,,這一切可能還難以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我們必須承認,,性教育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需要的終身教育,,而不是長大了就能了解的自然過程。
島叔曾經參加過一些女童保護的推廣課程,。我曾遇到南方某省的一位小學校長,,就對“性侵”字眼特別抵觸。他認為在自己的學校上課,,外面會不會覺得這里發(fā)生了案例,?孩子知道了“性侵”,會不會學壞,?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從學校到家庭到孩子本身,,可能對此都缺乏足夠的意識。
2016年,,“女童保護”在6個省份對14歲以下兒童隨機進行了問卷調查,。當被問及“未經同意被碰觸隱私部位是否知道如何應對”時,30.48%的兒童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另一個對全國31個省份的問卷則顯示,, 50.61%的家長不能確定是否可以從孩子言行中識別他(她)是否遭遇到性侵,16.85%的家長不能識別,。
就拿這次南京南站涉嫌猥褻幼女事件來說,,當年輕男子把伸手到小女孩衣服里當眾摸其胸部,小女孩沒有拒絕,,旁邊的同行者也沒有制止,。這個過程細思恐極:年輕男子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意味著什么嗎?小女孩不知道自己被侵犯了嗎,?同行的大人也認為這樣沒有不妥嗎,?
如果不是刻意縱容,這樣的無知也足以讓人驚駭了,。
我們當然沒有辦法讓孩子時時刻刻都處于遠離各種傷害的真空中,。所以,讓孩子早點明白,,在生活中確實存在著可能傷害他們的人,知道什么是性侵害,,學會防范,,就顯得極為必要了。
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