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是連成一片的老宅子,,距今已有差不多600年歷史。地上鋪著十幾厘米厚的青石板,,墻上粘著光滑平整的香糕磚,,花格門窗上的木雕栩栩如生,,就連加固房梁的木牛腿,也雕琢了精致的圖案,。
最氣派的莫過于4個“臺門”,,舊時士子金榜題名才有資格修建,是家族的榮耀,。有文物專家認為,,這片宅子是戚繼光抗倭那陣留下的,具有“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工藝美術(shù)價值”,。
可就在前段時間,,嚴實的磚墻被推倒,青石板被撬光抬走,,露出地底的淤泥,。原本高大的臺門,只剩下一片廢墟,。
按照宅子所在地政府——浙江省紹興市袍江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的規(guī)劃,,這場把何氏祖宅夷為平地的大拆除,是為了“有效保護”:政府計劃拆除現(xiàn)有“雜亂的建筑”,,在原址上重建一個“紹興古代抗倭第一城”,。
“老房子躲過了潮災,也躲過了抗戰(zhàn)和‘文革’,。幾百年歷史了,,怎么說拆就拆了呢?”紹興市斗門鎮(zhèn)三江村78歲的何景成搖搖頭,。
他是這片宅子的主人,。在未拆之前,宅子的外墻上,,曾有文物專家要求當?shù)卣畬懴碌摹氨A簟倍?。而今,這些朱紅色大字也隨著拆遷消失了,。
拆 遷
拆遷,,是擁有600多年歷史的三江村眼下唯一的關(guān)鍵詞。
10多天前的一個清晨,,拆遷隊開著推土機軋過來,,“轟”地一下,何家祖宅的一面墻就倒了。
被驚醒的何景成沖到門外,,推土機正轟轟作響,,有些耳背的他聲嘶力竭地喊,卻沒人理他,。他跑到人多的地方,,叫上10多個村民,,才制止了推土機繼續(xù)前進的勢頭,。
早在去年,三江村就被列入拆遷規(guī)劃,。根據(jù)當?shù)卣囊?guī)劃,,三江村將以“紹興古代抗倭第一城”來設計,恢復原先“一河二路”的格局,,并在現(xiàn)存的古城墻基礎(chǔ)上進行部分恢復,,打造一個生態(tài)宜游的“三江所城”。
其中的第一步就是“拆除原本雜亂的建筑”,。
半年前,,錢塘江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和一些文物專家曾到三江村,走訪了三江閘,、東城門等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城隍廟和花臺門兩處三普登錄文物,。
何家祖宅引起了文物專家的注意。明朝嘉靖年間,,紹興知府湯紹恩在下游修建了著名的三江閘,,同時還在此修建了三江所城,以抗擊倭寇的進犯,。專家們一致認為,,何家祖宅極有可能是嘉靖年間修建的老房子,“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他們特地跟當?shù)卣畯娬{(diào),,包括何家祖宅在內(nèi)的幾十處歷史建筑應該保留。很快,,鎮(zhèn)里派人在這些老屋外墻寫下了“保留”二字,。
不過,文物專家的建議,,以及政府寫在墻上的“保留”二字,,并不起多大作用。提出保留何家祖宅等建筑的文物專家是錢塘江管理局請來的,,而后者對三江村的文物,,并沒有管轄權(quán)。
文物專家走后,三江村的拆遷工作開始了,。一些文物專家認為有價值的建筑,,也被拆除。有一次,,杭州市歷史學會理事何益良在村里撞上了開著推土機的拆遷隊,,對方直奔一處老臺門而去。憤怒的他當即報警,??删熠s來后,只留下一句“我們不管這個事情”,,便回去了,。何益良是提議保護的專家之一。
見此情景,,退休教師何景成有點慌了,,這個年輕時曾因保護國家財產(chǎn)而屢獲嘉獎的老人擔心自家祖宅保不住,便和一些人到當?shù)卣从城闆r,。鎮(zhèn)政府的回復則白紙黑字地寫著“對三江村內(nèi)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前建造的時間較長,、歷史較悠久房屋不進行拆遷,暫時予以保留”,。
可是鎮(zhèn)政府雇傭的拆遷隊并沒給老人太多緬懷的時間,。為了讓何景成早點簽拆遷合同,進村已經(jīng)半年的拆遷隊斷了他6天的水和3天的電,,路口還堆起瓦礫等垃不讓他進出,。
何家祖宅最終沒能保住。房子推倒了,,那些鋪在地上的青石板也沒了,。
一同消失的,還有其他4處古建筑,。三江村23個老臺門中,,已經(jīng)有王家、傅家,、李家等5處老臺門被拆毀,。這些老臺門的外墻,也都有鎮(zhèn)政府寫下的“保留”二字,。
面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袍江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周志剛強調(diào),村里相對古老的建筑“一定會保留”,,政府部門在改造三江村時“一定會兼顧保護和規(guī)劃”,。至于幾處老臺門被強拆,,那是“信息有誤差”,“拆遷隊拿到的信息和我們提供的可能有一點點出入”,。
誰說了算
身為杭州歷史學會理事,,何益良原本對保下三江村充滿信心。
5月下旬,,袍江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曾舉辦過“三江文化休閑區(qū)規(guī)劃暨三江村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研討會”,。受邀列席的何益良聽到,袍江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將以“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的原則,對三江村進行合理規(guī)劃和保護,。
在這位全國文物普查員眼中,,三江所城是“不可多得的明代軍事歷史遺跡,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明朝時,朝廷在全國沿海地區(qū)設立御海建制,?!叭寰褪钱敃r的三江所城,是當時為抗擊倭寇而建的其中一個千戶所城,,也是目前紹興僅存的一處所城”,。
此外,城內(nèi)的臺門等古建筑也有600余年歷史,,具有很高的工藝美術(shù)價值及歷史價值,,“值得好好保護和研究”。
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省志工作處副處長顏越虎也認為,,三江所城在過去具有海運,、捕魚、曬鹽,、官漕等多個功能,,除了歷史價值,可能還具有文化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應該盡可能完整地保護”,。
會議結(jié)束后,何益良等文物專家多次前往三江村,。據(jù)《三江所志》記載,,這個臺門眾多的村子在歷史上曾出過214位進士和舉人。文物專家本打算好好把23處老臺門研究研究,,希望以此瞥見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官居的更多細節(jié),。
可拆遷的步子邁得太快,,一點兒也沒有要等文物專家“弄明白老建筑的歷史價值”再動工的意思。
斗門鎮(zhèn)負責拆遷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李銘,,對已被拆遷的房屋是否有歷史價值“并不知情”,。他說,自己剛來斗門一年半,,只是按照上級政府要求“幫助村民有序安全搬離”,,其他關(guān)于拆遷的事情“都不清楚”。
三江村村支書杜建明更不覺得拆遷是個事兒,。這個中年男人語氣急促道,,拆遷隊把不在保護單位里的青石板和磚雕撬走,不算什么大事:“反正發(fā)展成文化休閑區(qū)以后,,這些東西也一樣會被挖掉,。”
“村民動輒就拉來一些什么專家,,反正我們這兒就紹興市文物局最大,。”杜建明說,。
紹興市文物局的意見很明確,。該局文化保護與考古處處長許利根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村里大多數(shù)建筑是普通民居,,有歷史的建筑都分散在城中,,“規(guī)劃起來難度很大,想要整體留存難度也很大啊”,。
許利根表示,,文物局只負責保護省級文保單位三江閘、市級文保單位東城門,,其他涉及規(guī)劃和拆遷的事情“不負責管理”,。
文物局的態(tài)度讓何益良覺得“心涼”。幾個月前,,他也找到文物主管部門,,希望“對口”的文物部門能協(xié)調(diào)暫停拆遷工作。但對方回復說,,“三江所城只有東城門和城隍廟屬于三普登錄文物,,其他的并不具有太高的歷史價值?!?/p>
他聽懂了文物局的意思:拆遷中保留文保單位就行,,其他老建筑都可以不管死活。
“沒有三江所城,,會有三江閘嗎,?會有東城門嗎,?會有城隍廟嗎?你告訴我,,沒有爹會有兒子嗎,?”何益良當場反駁道,“本該共生的關(guān)系怎么能硬生生撕裂,?那些有歷史的建筑就因為沒被認定就該被拆嗎,?”
記 憶
何景成靜靜地在門口坐了一天。他坐得筆直,,眼睛始終盯著路口,,那是推土機唯一可能出現(xiàn)的地方。
過去的幾個月,,他看著生養(yǎng)自己的村莊一點點被抹去,。老人最近常常翻看一本鋼筆畫集《斗門》。畫里,,三江所城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烏篷船從河道劃過,在熱鬧的十字街口停下,,人們聚在一起,,拿出紅薯物物交換。
河道邊種著菱芡,,農(nóng)婦隔著河洗衣、聊天,,臺階上是錯落有致的房子,,精致的臺門和石窗依稀可見。
這是何景成記憶里三江村的樣子,。
而它即將被一個嶄新的,、“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的“三江文化休閑園”所取代,。
讓老人有些心涼的是,自己如今有些“勢單力薄”,?!按謇锶诵牟积R啊,有好多人是想拆的,?!?/p>
他能理解村民的選擇。三江村有1700多戶,、5000余人,。對很多簽訂拆遷協(xié)議的人來說,,“房子”是天大的原因?!靶『⒆哟罅藳]房子住啊,,袍江這邊的地皮批不下來,沒地皮,,小孩子以后怎么蓋房子,?”杜建明說。
三江村的房子幾乎是密密麻麻,、一個挨著一個,。村里的商鋪老板娘記得,20年前,,紹興的許多重工業(yè)企業(yè)在三江村附近拔地而起,,也是那時,一大批外地工人來到三江村,。他們或租或蓋,,讓三江村變得更加“擁擠”。一大群歷史建筑中,,就這么多出了不少新房子,。
污染也隨之而來。過去10年間,,三江村一到夜里“空氣里就是一股硫酸味”,,百米外工廠煙囪排放的赤黃色濃煙,“人看了就害怕”,。
之前在為拆遷爭論時,,就有學者認為:“之前建設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引來大量污染企業(yè),已經(jīng)對村子造成一次污染了,,現(xiàn)在還要把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筑拆掉,,這是二次污染!”
“拆遷是民意,?!贝逯沤魈Ц呱らT說:“有的人不是不簽協(xié)議,他們只是合同的錢還沒談攏而已,?!彼芸隙ǖ卣f,當初開動遷大會時,,“村里95%的人都支持拆遷”,。
何益良也發(fā)現(xiàn),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許多老房子的戶主都向往著外面的生活,,對這個年久老邁的村子并沒有什么留戀,。
然而,熟知歷史的他一說起這事兒就激動,。600多年前,,戚繼光曾經(jīng)帶領(lǐng)士兵在這里抵抗日本倭寇,打贏后,,很多人留了下來,,同時守護著三江城外的三江閘?!斑@里不少人都是抗倭斗士的后裔啊,,就這樣拆了,以后還有誰會記得自己的祖先,?根在哪兒恐怕都會忘記,!”
“文脈都被破壞了?!彼L嘆了口氣,。
現(xiàn)在看起來,這些抗倭戰(zhàn)士的后代,,沒幾個還存著與78歲的退休教師何景成一樣守護家園的心意,。
就在前些天,村里的“大倉臺門”也要拆了,。何景成同樣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