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每到白果上市的季節(jié),,常能聽到走街串巷的小販吆喝:“生炒熱白果,三分銅鈿買兩顆,?!?/p>
1981年,我從農校畢業(yè),,被分配到浙北長興的“古銀杏之鄉(xiāng)”——白阜鄉(xiāng)工作,。鄉(xiāng)里有一片12.5公里長的古白果林,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樹就有2700多株,。茂密的白果樹林間,,空氣清新,景色怡人,。然而,,在那時,生活在這方“風水寶地”的農民,,祖祖輩輩守著這些“活化石”,,一直過著貧困的日子。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山村的商品經濟活了起來,。1982年開始,,昔日寧靜的山村逐漸熱鬧起來,外地客商紛至沓來,,爭相運銷白果,。鄉(xiāng)里成立了經理部,幫助農民架起產銷的橋梁,。原本掛在樹上并不起眼的東西,,一下子賣上了好價錢,白果樹變成了“搖錢樹”,。
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山村的面貌變了,人們的觀念也變了,。過去白果不值錢,,常常是自生自長,沒人在意產多產少?,F(xiàn)在可不同了,,為了提高坐果率,大家圍著樹木爬上爬下進行“人工授粉”,,忙得不亦樂乎,。科技走進千家萬戶,,白果實現(xiàn)了質和量雙提升,。田地里,看到一位老農正在栽植白果幼苗,,我好奇地問:“老伯,,你種下這棵樹,到了兒輩手里也不一定能結果,,心焦不心焦,?”他聽了樂呵呵地說:“這就叫做‘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嘛,!”
近年來,,鄉(xiāng)親們的目光也不再光盯住白果樹的果實了,而是發(fā)揮3萬余株白果樹的優(yōu)勢,,開辟了“十里古銀杏長廊”特色鄉(xiāng)村游,。秀美的銀杏林,引來眾多游客駐足觀賞,。
如今,,澗邊修起了步道,漫步其間,游客可感受山水相映的別致美景,;一幢幢漂亮的新樓房變成了民宿,,不時傳來游客的歡聲笑語;淳樸的民俗表演,,讓人看得有滋有味,;白果、筍干等農產品走俏,,讓鄉(xiāng)親們笑得合不攏嘴……
從白果樹的變化中,,我深深地感到鄉(xiāng)親們的生活越來越滋潤,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幸福,。
《人民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秋去冬來,吉林省長春市市民張友樹又邀約親友開上房車,,從東北自駕來到云南省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那柯里村,,“去年我們來這里住了8天,感覺特別好,,就想著今年還來”,。
夜幕初臨,,幾百米的長街上,,一群年輕人支起整齊劃一的屋篷,依次鋪開約1平方米的展示臺,,陶瓷做的冰箱貼,、卡通擺件、吊墜手鏈……燈光下,,一件件生動有趣的陶瓷作品繪成別樣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