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珍在制作橫縣大粽。本報記者祝佳祺攝
新包好的橫縣大粽,。本報記者祝佳祺攝
“過年吃粽子,我們祖祖輩輩都這樣,?!?/p>
黃桂珍剛下車便換上行頭,同嬸嬸趕往菜園割上好的香粽葉,,今天,,她們要包夠一大家十幾口人吃的粽子。黃桂珍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橫縣,,她每年都會專程回村包年粽,。在橫縣,年粽也叫媽媽粽,,當(dāng)?shù)刂两窳鱾鳌盁o粽不成年”的俗語,。在當(dāng)?shù)厝搜劾铮篝湛偸歉跋矏偂甭?lián)系在一起,。大粽不僅是年夜飯中替代米飯的特制主食,,也是婚嫁喬遷等情境下表達喜悅的必備美味。
腌肉,、泡糯米,、泡綠豆、去豆殼……包粽前一兩天做好準備工作,。蒲扇般大的香粽葉煮洗后韌性變強,卻保留了綠油油的外觀,。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塊腌制的五花肉,,再加一層糯米,,壓實成金字塔狀,最后用粽葉包裹,,以蕉稈皮收攏造型,,以紅繩層層纏繞,,一只粽子就這樣誕生了。
煮熟的大粽吃不完便懸掛起來,,冬日可儲存半月,。待到除夕,大粽由家中長輩分發(fā),,眾人分食,。雪白剔透的糯米包裹著嫩黃色的綠豆仁、煮透的五花肉,。油脂浸入糯米,,香味四溢,搭配滿桌的菜肴,,這就是橫縣世代相傳的“年味記憶”,。據(jù)《橫縣志》記載,從正月初二起,,人們殺雞祭祖,,吃粽子,開始到親友家拜年,。新婚夫婦回門拜年,,也要送去雞、肉,、酒,、大粽等年貨。如今橫縣大粽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在廣西,,橫縣并非唯一保留年粽習(xí)俗的地區(qū),但不同地區(qū)的年粽形態(tài),、大小不一,,有方形,有三角形,;有大粽,,也有小粽。據(jù)廣西民族大學(xué)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原副院長吳國富介紹,,廣西年粽習(xí)俗的成因與其歷史悠久的稻作文化有關(guān),。據(jù)《廣西通志》記載,舊時人們以大米,、玉米為主食,,糯米種植較少,一些節(jié)日要專做糯米食品來慶賀。除了粽子,,人們還做糍粑,、糯米飯等。年粽習(xí)俗在桂西南尤盛,,在桂北如河池,、羅城一帶,人們不僅在年節(jié)包粽,,也在農(nóng)歷二月春社時包粽,。這些親手制作的美食很大一部分是為了饋贈親友,是重情重義的表達,。
《人民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