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廣州法院對一起小鵬汽車L3級自動駕駛追尾事故作出首例判決”的消息在網上廣泛傳播,。自動駕駛、追尾事故,,又是首例判決,,多個信息放在一起,,立即在網絡上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及討論。這則消息是真的嗎,?一起來追問真相,。
近日,,微博用戶“CHE車說道”在多平臺發(fā)布《L3級自動駕駛首例判決,!車企擔責70%,,智駕法規(guī)全面重構》。文章稱2024年12月,,車主王某駕駛小鵬G9(選裝XNGP 4.0系統(tǒng))在高速開啟L3級自動駕駛,,車輛未識別前方故障貨車導致追尾,造成1死2傷,。因系統(tǒng)未識別靜止障礙物,,法院判決車企承擔70%賠償責任,車主自負30%,。文章提到“國內首例智能駕駛致死案”將為智能駕駛責任劃分立下標桿,,倒逼行業(yè)技術升級與法規(guī)完善。
2月12日下午,,小鵬汽車法務部對該文進行辟謠,。小鵬汽車曬出上述文章截圖,稱文中描述的車輛碰撞事故,、訴訟及法院判決純屬捏造,。小鵬汽車表示,已對該賬號發(fā)布的全部不實內容完成取證,,并將依法追究造謠者和傳播不實信息者的法律責任,。
2月13日下午,記者聯系廣州市天河區(qū)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表示,,并沒有查到該文章所提到的小鵬汽車相關案件,。廣東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官方賬號辟謠,指出該文章所述不實,。
小鵬汽車相關負責人針對網傳謠言作出回應
14日下午,,總臺央視記者聯系到了小鵬汽車,小鵬汽車相關負責人也針對此次網傳不實謠言做出了最新回應,。
小鵬汽車品牌公關高級經理周冰:網傳的車輛事故和法院判決均屬捏造,,“北京網絡舉報”和“廣東省互聯網舉報中心”等賬號已經發(fā)布辟謠內容。我司已經將相關證據提供給警方,,計劃對造謠者和傳播不實信息者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這則謠言是如何傳播的?
這則謠言為何會讓人信以為真,,究竟是如何傳播的,?專家這樣說:
該謠言涉及AI和無人駕駛技術。當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AI領域的立法進入了高峰階段,。因此,許多人對相關立法有所了解,,包括無人駕駛汽車平臺責任的分擔情況,。當這些與謠言相結合時,人們容易誤以為法院的判決可能是基于新出臺的無人駕駛技術規(guī)定,。
這是移花接木和借樹開花的典型情況,,謠言被嫁接在司法判決上。盡管事后證明該判決純屬虛構,,但在傳播過程中,,許多人無法第一時間核實判決的真實性。
該謠言針對的是一家知名企業(yè),。出于某種心態(tài),,許多人在看到此類謠言時,更傾向于相信其真實性,。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互聯網上的傳播速度極快。許多自媒體在其中使用同質化的文案進行宣傳,,這種同質化內容產生了相互驗證的傳播效果,,使得謠言在公眾面前披上了“真相”的外衣,從而更容易被相信和傳播,。
L3級自動駕駛指的是什么,?
那么謠言中所稱的L3級自動駕駛到底指的是什么?一起來了解一下,。
按照中國《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規(guī)定,,基于駕駛自動化系統(tǒng)能夠執(zhí)行動態(tài)駕駛任務的程度,根據在執(zhí)行動態(tài)駕駛任務中的角色分配以及有無設計運行條件限制,,將駕駛自動化分成0—5級,。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姜國凱:駕駛自動化分級中,3級是關鍵分水嶺,。0—2級是輔助駕駛,,3級及以上屬于自動駕駛。現在市面銷售的車輛,,最高屬于2級也就是組合駕駛輔助系統(tǒng),。駕駛人員在駕駛車輛的時候,當輔助駕駛功能打開以后,,還需要始終保持開車的注意力,,雙手不能離開方向盤。
據介紹,,目前業(yè)內所討論的L3級,,也就是一種有人監(jiān)控的有條件自動駕駛,,屬于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對于汽車駕駛自動化的分類,與我國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大致相同,。
新聞鏈接:智能網聯汽車上路通行仍在試點
目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已經進展到什么階段了?對于自動駕駛的一些不實謠言為何屢屢引發(fā)關注和討論,?
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可持續(xù)交通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鄭飛:L3及以上級別的有條件自動駕駛技術,,根據國家相關規(guī)定,目前正在全國20個城市或城市聯合體范圍內開展試點工作,。從現狀來看,該技術的應用主要面向企業(yè)(TOB),,由汽車廠商或相應公司負責運營,,尚未真正實現面向個人用戶的商業(yè)化應用。盡管北京市的自動駕駛汽車管理條例有相關說明,,但只是一個概括性的規(guī)定,,具體實施還需等待國家層面的立法進一步明確才能推動該技術的大規(guī)模應用。
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張柱庭:當前自動駕駛技術的發(fā)展尚未達到大規(guī)模上路使用的階段,,目前停留在測試和試驗階段,。在這一階段,還要看技術路線成熟度,,再進行深度立法,。由于技術沒有成熟,相應的技術解釋工作也做得不夠好,,這為一些制造謠言的人提供了一個空間,。他們利用公眾對新技術的恐懼心理,以及對新技術的不了解,,加之企業(yè)間一些不正當競爭手段,,這就出現了一些誤解甚至謠言。
(總臺央視記者李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