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丑逼”自居別人管不著,,但你以這個稱呼冠于他人之頭,,覺得別人也會對此毫不為忤,,欣然笑納嗎,?在這個“注意力經濟時代”,,博眼球與求關注不是大過,,但拿惡俗當有趣,,拿輕侮當贊美,,拜托,,大家都是有判斷力的人,噱頭源于嘩眾取寵,,唯尊重源于真誠,。
03.
那么在人際交往中,,為什么很多人沒有分寸感?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缺乏清晰的邊界意識,。
前些天,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聊起了一樁家事,,說她家的一個表妹和自己的姐夫產生了爭執(zhí),,表妹指責他為什么對待自己的丈母娘沒有像對待自己的親媽那樣好。
姐夫據理力爭,,結果兩人鬧得不可開交,。
聽后我不禁啞然失笑,,人家對自己親媽好是天經地義,對沒有血緣關系的丈母娘,,能聊盡本分已經不錯了,,憑什么要求人家女婿不分遠近,一視同仁呢,?更何況,,姐姐都沒說什么,你作為一個妹妹,,有什么資格長驅直入,,干涉人家的內政呢?
王梓恒在《家庭關系痛苦的根源: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中說:“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蔽矣X得這才是家庭或家族中避免無謂爭端,達成理解與互諒,,獲取快樂與幸福的必經途徑,。
一個月前,我的一個親戚在微信上和我聊天,,語氣怨懟,,“我前幾天去打我老公的通話單,發(fā)現幾個不是很正常的現象,?!?/p>
然后她用匪夷所思的想象力和自以為是的判斷力,,給我條分縷析后問,“他疑似出軌,,我是不是得和他攤牌,?”
我回:“如果夫妻之間得用偵查的方式去防范對方的旁逸斜出,用疑心生暗鬼的思維去做有罪推定,,這樣的婚姻還有什么意思嗎,?如果你去質問他,他最本能的反應是惱羞成怒,?!?/p>
“那我去查他的通話清單不對嗎?
“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隱衷和秘密,,而經營好婚姻的重要一環(huán)是尊重,,而尊重,首先從恪守彼此之間的邊界開始,。哪怕你們是夫妻,。”
“老夫老妻也需要這樣生分嗎,?”
“我不覺得這是生分,,越是親近的人越不能隨意模糊界限,尊重是給予對方一份人格獨立的權利,,而良性溝通才是后續(xù)的解決之道,。
后來,她給我發(fā)來信息,,“真不是我胡亂猜疑的那樣,,幸虧我沒有告訴他我私自去調查過他?!?/p>
04.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夫子總結自己的一生時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子的主張里,人生七十古來稀,,已接近生命的終點,,可以活得自由暢快些了,不必再束手束腳,,不必再彷徨四顧,,但前提是,,不要逾矩。這種克制之美亦是一種有恪守的分寸,,即便人至老境,,會得到很多豁免和寬容,但生而為人,,他仍愿意去做一個值得被他人和社會所尊重的老人,。
對他人有分寸,對世事有分寸,,懂得人際交往的距離,,規(guī)劃好人生的底線,不侵邊,,不越界,,這是對他人的禮敬,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畢淑敏在她的《教養(yǎng)的關系花園》里說: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傾聽而不唯命是從;和我們所愛的人唇齒相依,,緊密而不混淆,;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慈愛而不包辦,;和我們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和我們的上司,,尊敬而不諂媚;和我們的同儕,,協同而不越俎代庖,;對我們的下屬,謙遜而不居高臨下,;對大自然,,敬畏而不傲慢......
所以你看,最美好的關系從不在毫無邊界的扭曲中產生,,不在自以為是的優(yōu)越感中產生,,更不在傲慢與偏見中產生。
行所當行,,止所當止,。有時,清醒的節(jié)制比盲目的熱情更重要,,有尺度的規(guī)避比無知的越邊更必要,。與其說這是分寸,,不如說是修養(yǎng)。
而我們的郭老師,,是否打算繼續(xù)在這條“世界沒有不能開的玩笑”的路上躍馬揚鞭,,見人殺人,見佛殺佛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