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偏遠的省級貧困村,李和林領著大家修路搭橋,、鑿井取水……30多年,水滴石穿般地推進村里發(fā)展,。
2015年6月,李和林查出胃癌,,但他很快從醫(yī)院回到村里,。“與其躺著等死,,不如多做點事?!彼制届o,。
脫貧攻堅的號角已吹響,,他只有拼命提速,與死神進行最后的賽跑--
將食用菌基地,、新村聚居點,、便民橋等重點工程一一落實到位;
抓緊種下1萬株核桃苗,,建起百畝食用菌產業(yè)園,,組建“村支部+黨員+貧困戶”模式的核桃專業(yè)合作社;
加快完成提灌站改建,,應對核桃基地建成后大量用水需要……
“3月,,天氣回暖了,他還裹著厚厚的棉衣,,懷里抱著烤火爐,,和我們商量改建提灌站的事,說著說著,,捂著肚子就倒了下去,。”村主任鄭遠翔仍記得一年前的情景,。
“去年8月,,傍晚了,開著風扇還很熱,,他艱難地走到我家詢問情況,,看到我家養(yǎng)的幾頭豬白白胖胖時,他笑了,??吹剿敲刺撊酰倚睦锼崴岬??!贝迕窭盍紕俸瑴I回憶。
11月17日,,去世前一天,,李和林告訴妻子,想上樓最后看一眼村子,。
“以前我生病,,都是他背我。那天我背他上樓,,沒想到他那么輕,。”妻子呂秀明說,,“臨終前,,他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是黨把他培養(yǎng)成一名基層干部,他對黨,、對李家壩有很深的感情……”
兩位奮斗一生,、把鄉(xiāng)親帶上脫貧路的村支書,留給自己的,,卻是四壁空空的家,。張秀代為修路苦苦奮斗20年,通村公路連通了家家戶戶,,卻繞過了自己的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