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釣魚臺銀杏大道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刻:長達500米的銀杏樹林大部分已變黃,,在陽光的照耀下透著明亮的黃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拍照。
在男女老少的攝影愛好者中,,有一位老人特別引人注意:他戴著鴨舌帽,,坐在一張小折疊椅上,,旁邊停著一輛買菜用的小拉桿車,手中拿著一個奇特的機器,,在游客的擁簇中免費給別人拍照,。
攝/法制晚報 記者 楊小嘉
這個機器其實是一臺自制的相機,機身用貝蒂斯橄欖油的鐵罐子做外殼,,鏡頭部位則是君山銀針茶葉罐,,連接處用的門窗合頁,快門拔桿裝在了底部,。老人為了方便觀看,,還加了折射鏡,以便像能翻轉的相機顯示屏一樣,,可以以垂直于相機的角度觀看,。此外,還有長焦鏡頭可以更換,,相機使用外接電源接線充電,。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用手掂量了一下相機的重量,大約一斤左右,,比起專業(yè)的相機要輕很多,,但是成像效果并不差,,色彩飽和度很高,拍出來的銀杏顏色比游客手中的手機拍的要好,。這臺相機是老大爺歷時三年,,幾經失敗研究出來的。
老大爺姓王,,今年81歲,,1953年來的北京。他之前從事通信類工作,,與攝影并無關系,,而且年輕時工作太忙,根本沒時間去拍照,。后來退休了閑來無事,,想著在家里做點東西消磨時間。
于是,,他根據過去大學教過的相機成影原理,,再加上了解到的數碼相機技術,自己買些了相關的書籍研究,,做成了這臺相機,。一開始相機做得很簡單,效果也不好,,后來慢慢調整提高到現(xiàn)在這個相機的程度,,期間也失敗了多次才成功。
攝/法制晚報 記者 楊小嘉
王大爺說,,相機制作成功后,,一個照相機廠的人找過來,說想把他們工程師都叫過來,,讓老人給上課,。但老人因為精力不足,拒絕了,。還有人勸他把這個相機申請專利,,但是申請專利的手續(xù)比較復雜,要準備很多資料,,王大爺覺得沒有時間來也沒有精力來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