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上把胎齡28周以內出生的孩子稱為超未成熟兒,出生體重在1000克以下稱為超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科主任醫(yī)師李堅介紹,,“七哥”的胎齡在該院成功救治的超未成熟兒中并不是最小的,但是體重卻是最輕的,,“同他一樣胎齡的,,出生時一般都有750克到800克”。
還未發(fā)育好就來到這個世上,,“七哥”出生后闖了一道又一道關口: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肺炎、肺動脈高壓,、動脈導管未閉,、真菌感染、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消化道出血,、膽汁淤積、新生兒貧血,、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用李堅的話說是“搶救了N次”:“呼吸機連續(xù)上了3個月,,最嚴重的問題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X光片上)整個肺都白了,加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肺部不張,總是要吸痰,。還有深部真菌感染,,有報道指死亡率達到六七成,需要兩種抗真菌藥一起上,?!?/p>
因為他的身軀實在太小、血管太細,,從外周靜脈很難打針,,需要進行深靜脈穿刺,留置深靜脈管道,,使抗菌素和靜脈營養(yǎng)液能順利打進體內,。醫(yī)護團隊一邊為“七哥”進行呼吸機輔助通氣、加強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一邊進行精心的發(fā)育支持護理,減少光,、聲音刺激,,盡量集中護理,避免孩子不受到額外干擾,。
2“袋鼠”護理:
媽媽的體溫給他保溫睡得久也吃得多
昨天,,記者在市婦兒醫(yī)療中心新生兒ICU內看見正在酣睡的“七哥”,和當時的圖片判若兩人,,臉上,、軀干、胳膊腿上都肉嘟嘟的,,長得像極了歷經萬難把他帶到世上的媽媽,。
“七哥”在住院期間,還接受了全省率先開展的袋鼠式護理,。新生兒科護士長劉會介紹,,把超低出生體重兒放在媽媽的懷中,讓媽媽的體溫起到保溫箱的作用,,使這類新生兒存活率提高,,這種嬰兒趴在父母胸前、兩者皮膚互相接觸的一種護理方式,,被形象地稱為袋鼠式護理,。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03年制定了“袋鼠式護理”的指南,,在國外醫(yī)院新生兒科廣泛使用,但在國內仍比較少見,。
5月12日,,廣州越秀區(qū)東環(huán)路某大院發(fā)生意外,,某棟底層劉姓住戶在阻止加裝電梯過程中突發(fā)心臟病,后搶救無效離世,。
原標題:母親節(jié)遇上護士節(jié)理應致敬“媽媽護士”當你身在襁褓,,有人守護你平安成長,,她的名字叫母親;當你臥病在床,,有人幫助你早日康復,,她的名字叫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