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山殯儀館開放VR體驗“生死跨越”
舉辦第三屆公眾開放日,首次公開展示火化爐操作面,開設北京首個“生命文化展廳”
3月22日,,受邀群眾和媒體數(shù)百人參加八寶山殯儀館公眾開放日活動。殯儀館向大家展示遺體火化的相關禮儀,。
昨日,有著60年歷史的八寶山殯儀館舉辦第三屆公眾開放日活動,。新京報記者全程參觀了殯儀館大禮堂,、告別廳、守靈室,、遺體整容室、沐浴室和火化室等殯儀全流程服務,。今年,,八寶山殯儀館新設立的心理撫慰引導和VR體驗尤其受到關注。
一位參觀群眾向火化爐里張望,。
每年服務群眾數(shù)百萬人
繼2016年八寶山殯儀館首次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以來,,今年已是第三屆。建于1958年的八寶山殯儀館每年服務群眾數(shù)百萬人,、承辦告別會近萬場,、火化遺體2.2萬余具。
據八寶山殯儀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為民服務窗口單位,,殯儀館日常服務任務重。全年24小時為廣大首都市民提供遺體接運,、整容,、告別、火化,、骨灰寄存等系列配套的殯儀服務,。同時,殯儀館政治保障工作多,承擔著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治喪服務保障任務,,為國內同行業(yè)最高規(guī)格,。
此次開放日以“真誠服務治喪群眾、始終引領行業(yè)發(fā)展”為主題,,通過開展“現(xiàn)場參觀,、深入體驗、座談交流”等系列活動,,介紹殯儀館服務場所,、服務環(huán)節(jié)、服務內容,、設備設施,、人員形象、規(guī)章制度,、惠民舉措,;展示八寶山殯儀館殯儀服務新理念、新技術,、新成就,。
記者通過VR眼罩體驗死前一系列可能發(fā)生的事情。
今年起開設心理撫慰引導服務
昨日,,新京報記者隨參觀人群一同參觀了八寶山殯儀館耗時一年設計制作的北京首個“生命文化展廳”,。展廳占地約160平米,通過圖片,、視頻,、實物等形式展示“生命文化教育共同體建設”成果,旨在致敬生命,、服務生命,、教育生命、褒揚生命,,弘揚“生命之貴,、生命之美、生命之愛”,。引導全社會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
此外,,八寶山殯儀館今年還特別開設了“心理撫慰引導服務”。心理撫慰團隊均為女性工作人員,,今年3月剛被評為“北京市三八紅旗集體”,。她們感情細膩,、善于傾聽和交流,在溫馨的環(huán)境中,,讓家屬講述自己的故事,、宣泄自己的傷痛,更好地為逝者送行,,繼續(xù)自己的生活,。
受邀群眾和媒體記者參觀八寶山殯儀館火化爐操作面。
看點1
戴VR眼罩體驗“生死跨越”
“首次開放日是為消除殯儀服務的神秘性以及公眾對殯葬行業(yè)的誤解,,第二次開放突顯八寶山殯儀館的服務品牌,。今年,我們側重于讓公眾能參與體驗,?!卑藢毶綒泝x館相關負責人表示。
昨日,,八寶山殯儀館也向公眾展示了該館設置的兩個VR體驗區(qū),。VR即虛擬現(xiàn)實,是一種可以創(chuàng)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模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系統(tǒng),。它通過這種模擬以及對使用者行為的識別和數(shù)據處理,,讓人在虛擬環(huán)境身臨其境體驗主題。VR技術在殯葬行業(yè)中應用,,八寶山殯儀館還屬于京城首家,。
在生命文化展廳中的VR體驗區(qū),記者戴上VR眼罩后,,體驗到從“工作中突發(fā)疾病”,、“入院治療”、“停止跳動”,、“告別親人”、“回憶過去”等環(huán)節(jié)的故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種“生死跨越”的體驗能讓人感悟生命的美好,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現(xiàn)有的一切,。
在服務廳,戴上VR眼罩觀看短片時,,可以從各個角度了解八寶山殯儀館,。據介紹,VR技術的推出,,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業(yè)務員上門服務,,讓家屬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殯儀館的服務項目和服務環(huán)境,極大節(jié)約了家屬的治喪時間,,減少來殯儀館的奔波次數(shù),。
看點2
火化爐操作面首次對外開放
今年是八寶山殯儀館火化室副主任魏童入“殯儀行”的第12個年頭。作為行業(yè)里的領軍技能人才,,魏童在2016年的全國火化師技能大賽中,,榮獲技能大賽特等獎第一名。而以他命名的“大師工作室”也于2017年正式成立,。
“北京去年火化9萬5千具遺體,,而八寶山火化室年火化遺體近2.4萬,占到全市的四分之一,?!蔽和榻B,工作室成立后,,將發(fā)揮大師引領作用,,致力于火化工作,同時進行火化技術,、火化禮儀,、火化方式等方面研究。
昨日,,火化室還首次向公眾展示了火化爐的操作面,。“大家也許認為火化就是放進去燒就行,,其實并不簡單,。整個火化分八個階段,火化師要恰到好處地通過控制火量和風量,,既保證燃燒充分,,又能保留潔白的骨灰,是一項十足的技術活,?!蔽和榻B,遺體平均火化時間為一個半小時左右,,火化完成后,,遺體骸骨從火化爐中運出。而火化前還要核對棺木和骨灰袋信息,,確保萬無一失,。
在八寶山火化室南北兩側的墻面上,是新布置的生命文化長廊,。作為大師工作室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起,,將通過開展參觀生命文化長廊、展示遺體火化全過程,、參觀生命文化教育展廳等形式開展生命教育,。“我們主要面向大中專院校,、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進行有組織的參觀介紹,。使大家正確面對死亡,,理解殯葬工作,也能感受生命的意義,?!蔽和f。
看點3
金牌司儀展示“遺體告別式”
30歲的董子毅是八寶山殯儀館金牌司儀,、葬禮策劃師,。2009年,他復員后,,頂著家庭和社會偏見的壓力,,跨入殯葬服務業(yè)。工作以來,,主持過兩千場告別會,,接待逝者家屬及來賓10萬人次,從未發(fā)生任何服務業(yè)務差錯,。
昨日,,董子毅向公眾展示了以“雨細丹青琴瑟和”為主題的葬禮。葬禮中的逝者陸平老師有著三十余年的講臺生涯,,退休后仍支教山區(qū),。病床前,陸老師最后的心愿就是能回大山看看,。在學生心中,,她是媽媽。在丈夫心中,,她是美麗的江南女子,撫琴吟詩共度窗前月下,。
葬禮通過尋找記憶,、水墨傳情和解碼幸福三部分演繹。通過人生電影將家人們對陸平的思念和逝者留給學生們的幸福展示在熒幕上,。董子毅講述了女兒對媽媽的愛與怨,,女兒摔傷,,而媽媽卻還牽掛著高三的學生們。葬禮最后,,陸平支教山區(qū)的孩子為她帶來山里的蝴蝶,,向逝者告別,祝她張開翅膀,、破繭重生,。
董子毅說,每次策劃都會跟家屬聊逝者的人生軌跡,。然后設計大屏幕的相冊,、告別音樂,再撰寫主持詞,?!白鲈岫Y主持,要疏導家屬情緒,,但同時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把眼淚灑在告別廳里?!?/p>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吳為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